在殿顶翘起的戗脊上安放着仙人和各种小兽,称"戗兽",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小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9、7、5、3不等,均为奇数。雍和宫各大殿上的小兽以法轮殿和万福阁为,均为7个,因此二殿系寺院的中心建筑,小兽的数量是随着宫殿等级的抬升而逐渐增加的。
亦称大吻,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屋顶正脊,两个坡顶相交而产生正脊,相交处必然不会十分严密,为了使屋顶两个面的瓦件相交妥贴,不致漏水,在脊的位置上就需要加砖瓦封口,结果是高出屋面,有碍观瞻。于是古人想到在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各种装饰,如动物、植物,以及后来形成的鸱吻,美观又实用。这个鸱吻也是很有讲究的,明清时它荣升为龙之九子之一,性格“好望好吞”。好张望使他往屋顶上爬,好吞噬使他张口咬着屋脊,工匠一剑就把他牢牢钉在屋顶,一旦打雷着火,可喷水。
斗牛,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虬龙。《宸垣识略》记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螯玉栋坊之上。”说明斗牛亦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
狮子:
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是威武的象征。《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头大尾长,铜头铁额,钩爪巨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每一吼则百兽避。其性忠威有力,是兽中,金精之刚,在佛教中为护法王,是勇猛威严的象征。
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唐虞世南《狮子赋》描绘其:"筋骨纤维,殊恣异制,阔臆修尾,劲豪柔毛。钗爪锯牙,藏锋蓄锐,弥耳宛足,伺间借势……遂感德以仁。"在这里,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吻兽的来历要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