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
郎窑红,又称为“郎红”,是清代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创烧的红釉,因其色彩如刚凝结的牛血红色,内有丝丝纹理,如同牛毛之状,色彩红艳鲜明而,也是康熙朝瓷器的名品。郎窑红釉有几种颜色:深如红黑,艳如牛血,淡如美人醉几种。它的着色剂是氧化铜,因窑内还原氛围不同颜色略有差异。本拍品为美人醉颜色而非牛血红,亦是郎窑红中较少见的颜色,相比牛血红的浓艳它更温文尔雅。
清人许谨斋曾有诗赞美曰:“宣成陶器夸前朝, 迩来推郎窑,郎窑本以中丞名。比试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诗中“贡之廊庙”指郎窑红器物曾供内廷。结合郎窑红的传世之物,如观音尊、棒槌瓶、穿带瓶、胆式瓶、梅瓶、僧帽壶、高足杯等,无论其造型、釉色都不难看出绝非一般民窑所能烧制而成。
Lot5303
清康熙 郎窑红釉镶白玉铺首炉
直径25cm
成交价
RMB 1, 725, 000
北京保利拍卖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专场
十面观止-圆明主人与内廷恭造之器
本品直口,肩部略收,鼓腹下收,肩部两侧镶嵌白玉铺首。器身外壁通体遍施高温铜红釉,在高温下氧化铁还原质量颇高,釉面玻璃质感强,清澈透亮,釉汁凝厚,苍郁鲜艳,口沿露白色灯草口,垂釉近足,绮丽稳重,其釉色如初凝牛血般浓艳,乃康熙时期仿明代宣德宝石红釉之作,可谓郎窑红佳品。郎红釉属高温铜红釉。元末及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发展达到个顶峰,随后迅速衰退,佳器寥寥。乾隆曾盛赞郎红釉色“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