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雪白的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作轮廓线,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紫等诸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姹紫嫣红,交相辉映,既保持了青花幽靓雅致的特色,还增加了浓艳华丽的釉上彩色,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衬托,相互争奇斗艳,形成绚丽多彩的新彩瓷,一举成为彩瓷之冠。
成化斗彩造型线条流畅、胎体薄似蝉翼、质地润如堆脂及色调清新淡雅,在明清彩瓷中树一帜,受人关注。成化斗彩在色彩上运用十分灵动自如,设色精当,配料协调,素雅与明艳兼而有之,充分表明成化后期制瓷选料配备之熟练,以及高超的制瓷工艺,都达到了,的境地。每一种颜色都出现了许多种色调,器物上的彩色常有几种,甚至十几种之多,是当时彩瓷的高峰。成窑尝于葡萄及鸡缸杯等绝品上添加新色,如鸡缸上见红彩诸色、深浅二种草绿(深绿乃以绿黄重迭而成)、黄彩,配以釉下钴青浓淡相宜。鸡只身披翎毛彩釉迭施,丰富多色。如此彩瓷,须二次烧成,烧造极艰,是以成品更罕。
世人皆认为“成化无大器”,小巧玲珑,秀美,以小件器皿为主,罐瓶较少。其中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从这首清代乾隆丙午御题仿古鸡缸杯诗中,可以知道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在成化以后二百多年的清代乾隆时期还能依稀见到,并被尊为成化制瓷中成功之作。
鸡纹高足杯,因其杯子外壁绘有一群子母鸡图,杯呈撇口卧足形状,故得名。很多人不解,成化帝在很多动物中为什么偏偏选择画鸡?据史书上说,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非常有感触,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呵护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成化皇帝萌发了要做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心愿。另有学者分析说,画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因为成化元年是中国农历鸡年,加上“鸡”同“吉”谐音,有吉祥的意思,那时候人们会在公鸡的鸡冠上再加一朵鸡冠花,叫“官上加官”,是连升三级的意思。另一个原因则是成化皇帝(朱见深)为了取悦年长他17岁的万贵妃着意烧造的。万贵妃自小陪伴成化皇帝,与他的关系亦妻亦母。鸡缸杯的图案表现了皇帝纪念年少时贵妇照抚他的岁月,寄望家庭和睦、宜子多寿的情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成窑”来。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 壹伍叁零叁柒贰贰一玖壹。
以此件斗彩鸡缸杯为例,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瓷胎雪白细腻,釉料均净莹亮,薄如卵幕,润若琼玉。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图中公鸡、母鸡率领小鸡觅食于野地,母鸡低头欲啄虫,小鸡展翅雀跃,即使在细小如斯的画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温馨可爱的情境。两面间饰浅黄萱草、艳红月桂,枝叶茂密,皆自青花寿石而出,发色淡雅恬静,浅青柔绿甚相宜。釉聚卧足,蓝款略蒙胧,底以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款识之外并加画双方圈。此足以传达天伦和乐的子母鸡图,或因帝王的喜爱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故至晚明无不以为“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以及明神宗万历皇帝桌上之成化鸡杯“值钱十万”之说,遂不迳而走。
成化皇帝和历史上诸多帝王一样,本身非常矛盾。如果从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去讲,他充满了许多可以被批判的部分。政治上,臭名昭著的西厂就是发生在他在位时期,朝纲腐败、奸邪当道,混淆黑白,陷害忠良,朝野内外噤若寒蝉;抛却皇帝的身份、政治的承载以及世俗眼光,仅从对爱情的态度上,他委身迁就、至真至诚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无不使人恻隐动容;从处世哲学的角度来看,性格虽然柔弱,他仍是尊奉着传统儒、释、道精神,讲求天地人相合;从美学上去看,烧制精美的瓷器,为后世留下来的绝美的崇高性,同样让人十分钦慕,争相以千金求之。就如同这件斗彩鸡缸杯,其宫廷性、文人性、民俗性兼具的包容性审美气质,令人为其陶醉,不仅生动的记述了明瓷的那些事儿,更为我们当今的陶瓷甚至是工艺美术审美带来了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