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乔木,在原产地高达30米,胸径90厘米;树皮灰褐色或暗红褐色,纵裂成鳞状块片剥落;枝条每年生长3-4轮,春季生长的节间较长,夏秋生长的节间较短,小枝粗壮,橙褐色,后变为褐色至灰褐色,鳞叶上部披针形,淡褐色,边缘有睫毛,干枯后宿存数年不落,故小枝粗糙;冬芽圆柱形,上部渐窄,无树脂,芽鳞淡灰色。针叶2-3针一束并存,长18-25厘米,稀达30厘米,径约2毫米,刚硬,深绿色,有气孔线,边缘有锯齿;树脂道2-9(11)个,多内生;叶鞘长约1.2厘米。球果圆锥形或窄卵圆形,长6.5-13厘米,径3-5厘米,有梗,种鳞张开后径5-7厘米,成熟后至第二年夏季脱落;种鳞的鳞盾近斜方形,肥厚,有锐横脊,鳞脐瘤状,宽5-6毫米,先端急尖,长不及1毫米,直伸或微向上弯;种子卵圆形,微具3棱,长6毫米,黑色,有灰色斑点,种翅长0.8-3.3厘米,易脱落。
适生于低山丘陵地带,耐水湿,生长势常比同地区的马尾松或黑松为好,很少受松毛虫危害。
圃地准备:以砂壤土为宜,好是已育过松树苗的的圃地,忌用有严重病虫害或前作是山芋、棉花、芝麻、蔬菜地和粘土、低洼积水地。新圃地还接种菌根土,土壤要严格消毒灭虫,一般每亩用2-3斤25%敌百虫粉剂和硫酸亚铁粉剂5斤,在“三犁三靶”时均匀的洒入;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的饼肥200-300斤和复合肥200斤,结合犁靶时均匀分层施入;苗床一般宽度为100厘米,床高35厘米,长度因圃地而定,一般不超过15米,要求做到床平如镜,沟直如线,土细如面。
湿地松
湿度管理:喜欢湿润或半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50~7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 温度管理:对对要求不严。
光照管理:要求阳光充足,不耐荫蔽。
肥水管理:对于盆栽的植株,除了在上盆时添加有机肥料外,在平时的养护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地肥水管理。
春、夏、秋三季:这三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花宝”——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1~4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3~7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对于地栽的植株,春夏两季根据干旱情况,施用2~4次肥水:先在根颈部以外30~100公分开一圈小沟(植株越大,则离根颈部越远),沟宽、深都为20公分。沟内撒进25~50斤有机肥,或者1~5两颗粒复合肥(化肥),然后浇上透水。入冬以后开春以前,照上述方法再施肥一次,但不用浇水。
修剪:在冬季植株进入休眠或半休眠期,要把瘦弱、病虫、枯死、过密等枝条剪掉。也可结合扦插对枝条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