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在农业中已经被广泛应用,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为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并容易对土壤造成污染与损害,某高校某教授提出用甘蔗渣、麦秆、芦苇浆做原料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的研究课题,并获得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则会在40多天后自动降解,对土壤。
指出普通地膜造成哪些主要危害,并分析使用“共混膜”的好处。危害:普通地膜不溶于水又难降解,长期残留在农田里,会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流动和农作物的根系发育。好处:充分利用了麦秆、蔗渣等农作物废弃物,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共混膜”可自行降解,不产生“白色污染”。充分利用了麦秆、蔗渣等农作物废弃物,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该薄膜可被微生物降解,防止白色污染。
地膜覆盖后保墒提墒:覆盖地膜后,土壤水分蒸发受到阻挡,蒸发速度减慢,总的蒸发量下降,起明显保摘作用。且覆膜后,土壤表面温度上升,水分蒸发,促使土壤水分上升,又由于蒸发的水气受膜的阻隔不能散失,就在膜下凝结成水珠,滴到土壤表面,这样就形成土壤深层水分逐渐向上层聚积,起到提摘作用。提摘效应能使种子层有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棉籽萌发和出苗。另外,露地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变幅很大,干湿交替悬殊、频繁,对根系发育不利。覆膜棉田能使土壤水分相对稳定,为根系正常发育创造较好的环境条件。
使用地膜覆盖机覆膜后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地膜覆盖,可减缓和避免遭受雨滴冲击和人为践踏所引起的土壤板结、变硬等不良后果,保持土壤原有的疏松状态。露地栽培,特别是土壤结构不良时,每一次降雨,都需进行中耕松土,盖膜后可节省中耕松土的劳力,并减少机械耕作、人畜田间作业的碾压和践踏。地膜覆盖下的土壤,因受增温和降温过程的影响,使水气膨缩运动加剧。增温时,土壤颗粒间的水气膨胀,致使颗粒间孔隙变大;降温时,又在收缩后的空隙内充满水气。多次反复膨胀和收缩,可使土壤疏松、容重减少,孔隙度增大。
有助于抑制土壤盐渍化:土壤表层的积盐过程,是土壤蒸发量过大时,土壤水带着盐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到达地表时,水分气化散失,盐分就积聚在土壤表层。地膜覆盖棉田,由于阻止水分蒸发,地膜内土表水分聚积量大,减少盐分随水上升,从而使土表含盐量比露地减少。地膜覆盖除了上述效应外,薄膜和膜下附着的水珠对光有一定反射能力,增加作物株间的光照强度,从而增加近地空间的光量,使棉株获得较好的光效应,增强光合作用。地膜还能促进膜下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加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等。
地膜覆盖对棉株生育的效应:根系:地膜覆盖土壤温度提高,水分适宜,结构改善,为根系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主根深长、粗壮;侧根发生离地表较近,侧根数量上层多而密集,下层少而稀疏;支根和小支根多而发达,也是上密下疏。耕作层中根系增加,下层根系减少,有利于吸收耕层的养分。根系活力明显提高,吸收能力加强,干物质积累多,伤流量增加,促进苗期生育进程和地上部营养器官的旺盛生长。但后期根系活力严重下降,早衰现象表现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