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1)地质点测量:是将实地确定的地质点点位,借助某种测量方法将其测绘到地形图上的测量工作。根据地质工作比例尺和勘探矿种的不同精度要求,可选择采用:1)目测法,是在地形、地物标志明显时,据地形、地物、微地貌特征,用目测直接将地质点位置,标定到底图上或借助航空像片进行后再转绘到底图上;2)半仪器法,在地形、地物不明显而用目测法有困难时,采用简单仪器(如罗盘等)和简易测量方法,进行地质点的标定;3)仪器法,用较精密的仪器和较的测量方法进行地质点的标定。
(2)地质剖面测量:确定剖面端点;根据剖面长度设置控制点和在其问设置测站点,在测站点上进行剖面测量,测定剖面方向上的工程点、地质点、地物点、地貌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进行剖面计算及绘制剖面图。包括:剖面定线测量、剖面控制测量、地形剖面测量、剖面点测量和剖面计算及剖面图的绘制。
(3)物化探测量:物化探测量为物化探提供可靠的测量成果资料,主要内容是:布置测网、测定测网网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为物化探布设各种剖面,对物化探基点、异常点、测网和重要地质标志进行联测,以及提供终测量成果。
(4)矿区控制测量:矿区控制测量是根据整个矿区的地物、地貌分布情况,以及矿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选择一些具有控制意义的点组成控制网,采用较为精密的仪器和方法,测出它们的三维坐标,作为下一步地形图测绘及工程测量的基础。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种。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控制测量。
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国家控制网。矿区则应在国家控制网的基础上,根据测区的大小、城市规划和施工测量的要求,布设加密控制网,以供地形测图和施工放样使用。矿山平面控制一般采用导线的形式,高程控制一般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或等外水准测量。矿山除了地表控制测量以外,还包括地面与矿井之间的联系测量以及井巷控制测量。
(5)勘探网布测:勘探网布测是按设计要求的方位和间距,计算勘探网各交叉点的设计坐标,作为勘探工程定位依据的测量工作。包括勘探网测量和勘探线测量。
(6)勘探工程定位测量:勘探工程定位测量包括三个阶段:初测是将在地形图上设计的勘探工程测设于实地,并对其定位点进行桩定,以指导工程的开挖。复测是在工程平台的土工作业完成后,根据复测校正桩,恢复在平整工程平台时被破坏的勘探工程的定位点。定测是在工程完成之后测定工程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7)坑探工程测量:坑探工程测量是指为勘探坑道的设计、放样、施工以及坑内探矿而进行的各项测量工作。主要有坑道控制测量、坑口定向点与位置点的测量、坑道定线与定向测量、坑内导线测量、坑道贯通测量及坑道平面图测绘。
(8)井探工程测量:井探工程测量是对竖井、斜井等掘进探矿工程所进行的测量工作。包括:地面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井口平面位置和高程测量,以及井内引线、定线和深度测量、竖井联系测量、井下高程测量和竖井贯通测量等。
(9)贯通测量:贯通测量是坑道施工中和贯通后的测量。前者是为确保掘进的坑道(或竖井)能按设计准确贯通而进行的,一般包括:地面联测、地下导线测量和坑道掘进测量、放样掘进方向和坡度,并常检查其正确性;后者是在隧道贯通后,测定实际的横向、纵向和竖向贯通误差。
(10)露天矿测量:露天矿测量是在露天矿的设计和开采阶段,为指导和监督露天矿的剥离、开采等而进行的一系列测量工作。主要包括:建立矿区测量控制网和进行矿区地形测量、线路测量、采场测量、爆破测量、排土场测量、采掘场验收测量、露天矿碎部测量、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观测,以及绘制各种矿山测量图。
(11)地表移动观测:地表移动观测是为研究由于地下开采而产生的岩层和地表移动规律而进行的观测工作。主要为:在采掘区地表沿矿体走向和倾向设点进行监测,研究地表移动变形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向岩层内部打深钻孔设点和在采掘面附近设点,以观测岩层内部的移动;观测建筑场、铁路路基等的移动和变形;监测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引进全面质量管理(TQC)理念,成立TQC小组,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控制。1997年初,我院开始引进学习ISO9000:1994标准,全面策划文件化的质量体系,系统地建立了质量体系文件,经过全员的培训和宣贯,于1998年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同时获得英国皇冠UKAS证书;2003年依据GB/T1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重新组织策划我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升级质量体系文件,2006年3月在原版基础上进一步修订,2009年4月依据GB/T19001-2008版要求发布C版质量体系文件。
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根据国际/国家标准的变迁以及我院因内部管理需要进行的调整,我院的体系文件经数历了数次升级换版,在院领导层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从院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出发,将目标在相关层次上分解、展开、落实,各部门的岗位职责不断补充细化,改进机制能够不断完善,体系管理得到了持续有效地运行,全员质量、环境和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得到了充分,成效显著。项目管理上增强项目创优意识,并引入“工序管理”,强化了过程管理和记录控制,每年都有数项成果获得省(部)、市(局)级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