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销售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不好好利用实在是浪费。
如今有很多的收藏平台,还有朋友圈、抖音等等,可以和各种藏友互相交流交易。
这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方式。
但要注意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网络里,谁也见不着谁,骗局也少不了,凡事要多留个心眼。
现在市面上的典当行,主要是针对一些珠宝玉器(近现代玉器)、牙雕文玩等有明确统一鉴定标准的收藏品。
如果是瓷器、字画、古币、铜器等需要鉴定的古董,一般是不会接受典当的。
藏品出手是一个体验世间百态的过程,不要轻视知识经验的价值,也不要过于高估自己的藏品。
“玩”古玩渐成时尚
古玩,又称文物、骨著等,被视做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融合了历史学、方志学、金石学、博物学、鉴定学及科技史学等知识内涵。经历无数朝代起伏变迁,藏玩之风依然不衰,甚而更热。其中自有无穷魅力与到乐趣
茶余饭后,闲暇时节,或自一人,或邀上三两知己好友,细细把玩品评,便可使人恍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遨游于岁月长河中。
如追溯历史,自有文字记载的商周以来,玩古物一直是帝王、宦官、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末民国,几乎在任何一个有学问、有身份、有地位的文人官员府第,墙上多多少少会挂上几幅名人字画,厅堂上多多少少会摆上一圈红木桌椅,案几上多多少少会供上一些陶瓷、玉雕、奇石作为摆设。
在当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钱加之有闲,“古玩热”在神州大地的温度于是便越升越高。据的《收藏》杂志统计,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各类专题和系列的收藏500多项,几千万收藏者热衷此道,约占人口的3%。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2002年10月28日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允许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收藏的文物可以依法进行流通,使民间收藏更加火爆。
寄情
如果你买了股票,债券,卖了之后,即使赚了钱,你也不会对于它有什么感情。古玩则不同。你花10万元买一件古玩,把玩一段时间后,即使再以原价卖掉,也会觉得得到了许多,这就是古玩的魅力。在古玩的身上寄托的收藏者的情感。这也是古玩的魅力。正是由于这种魅力,人们舍不得抛掉手中的古玩,越这样买家的兴趣越大,古玩的价格也就上去了。
养生
收藏队伍中有部分老知识分子(或称文人雅士)、离退休老干部,他们的收藏心理取向,主要在于养生。他们视收藏为一种高雅的消闲活动,通过对藏品的欣赏,求得心理上的愉悦,怡情养性,达到的目的。如宋人赵希鹄所描绘的那样"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容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掌钟鼎,如亲见商周。端砚涌严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备用清福,孰有愈此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