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太师椅没有固定式样,形体偏大,成排陈设在厅堂之上。太师椅的上部和下部为立的两个部分,上部是屏风式的靠背和扶手,椅腿截面多为直角的方形,靠背和扶手也近于方形,整体粗犷厚重。
圈椅,俗称“罗圈椅”,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是交椅的改进,在明代曾称为“太师椅”。明代圈椅兴起,圈椅宽阔的背圈,再配上精美的椅披甚至虎皮等皮毛更显得神秘尊贵。
太师椅产生于宋代,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它是一个以官职来命名的椅子。清式太师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后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与庭院中的典型厅堂家具,在陈置上要求成双配对,或布置于供桌两边,或设置于厅堂东、西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