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陶匠们对白釉瓷器的探索可谓源远流长。白瓷在汉以后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邢窑是白瓷烧造的成熟期,茶圣陆羽曾对邢窑白瓷有过“类银”、“类雪”的评价;优美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窑,南有景德镇青白瓷;元代枢府器质感厚润,是为甜白釉的前身。
明代景德镇的官窑白釉瓷器是在元代青白釉和卵白釉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成功的当属永乐时期的甜白釉作品。甜白釉由纯釉石提炼,不含釉灰,白度较以往的白釉都高,不少作品克服了之前那种卵白色和青白色,烧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白釉产品。其釉色柔滑莹润,细腻洁净,细细观赏能使人产生一种从视觉到味觉转换的奇妙通感,彷佛在品尝绵滑香甜的绵白糖 -- 也许,这就是“甜白釉”雅名的由来。
一线拍行藏品征集 同号
永乐甜白釉鉴定要点:
1. 釉色洁白,肥厚莹润如玉,无棕眼,一说对光斜视,可看到釉面满布极细的小孔,俗称“棕眼”,并呈现似乎难以觉察的橘皮纹,由于孔眼细小紧密,它们与釉内的微小气泡使光线散射,从而产生一种特别的柔和感,致使甜白釉成为既区别于历史上邢窑、定窑、德化窑、又不同于同时代及以后的景德镇白釉的一代绝品。
2. 胎体极薄,能映见手指螺纹,大部分无纹饰,少数有暗花,题材多为双龙双凤,及莲花、玫瑰、山茶、牡丹等,纹饰极精细,圆润流畅,仿品纤细而板滞,但肉眼难以看出,需借光透视方见。
3. 迎光透视,胎釉呈肉红色,足底折角积釉处呈淡淡的虾青色,水绿色或灰黄的光泽,釉面偶然显露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淡淡的虾青色,釉表有细橘皮纹和少量缩釉点。
4.永乐甜白釉的纹饰一般刻于内壁和盏心,宣德白釉碗、盏则刻于外壁和底面,另外纹饰趋向繁多。
5. 永乐甜白釉的釉层有厚薄之分,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露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器底不透光。
6, 永乐甜白釉瓷品多数无款,一说永乐的甜白釉薄胎的多有款,有款的多为“永乐年制”四字划、印篆书款。
7.永乐器物四壁薄而透亮,但器底却不透,不仅是因胎厚,而且是由于烧制技术的特别,永乐甜白釉明代即有仿制,但胎体厚重,釉面闪黄或闪灰,
1) 宣德仿品的釉层中含大量气泡,釉面呈乳白色,施釉较厚。
2)成化的甜白釉器可从足底露胎处见其制作、胎质的精细程度,薄胎者有
“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
3)弘治甜白釉器较永乐、宣德时略薄,器底均呈青色,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嘉靖。
4)嘉靖时的胎釉与永乐极为相似, 有一种暗花双凤碗为厚胎,圈足高深,器足修足不平,特别是釉面偶有黄褐色、或酱黄色、斑点,而永乐时白釉器的釉面则无此现象,且底足都很平整。清代康、雍、乾的甜白釉,其釉色白而不润,一般多闪青色,民窑器多仿宣德、成化、弘治款,有青花书写,也有暗刻楷书款,以青花为多,清代仿品仰光透视,胎釉呈青灰色,现代仿品暗花、暗款过于清晰。
5)雍正甜白釉白而微青,比较莹润,胎质较粗,装饰暗刻为多,题材有花草、山水等,雍正仿永乐甜白釉的同类器,则四壁透光,而器底也是透光的,这是永乐和雍正甜白釉的区别所在。
6)乾隆的甜白含粉较重且较白,釉质不及康、雍细腻,暗刻的多较繁复,如缠枝花草等。
7)近代仿甜白的釉较稀薄,刻花线条粗糙,图案过于简单,有的虽仿制成薄胎的,但多不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