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紫砂文化靠的是传承

  • 图片0
  • 图片1
  • 图片2
1/3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同号
1949年10月1日,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并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那一年:任淦庭61岁、吴云根58岁、裴石民58岁、王寅春53岁、朱可心46岁、顾景舟35岁、蒋蓉31岁;

民国初年和中国历代时期一样,人们普遍信奉依靠读书走进仕途的理想人生道路,顾景舟的父亲顾炳荣就一直反复告诫他的儿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还处少年的顾景舟来说,本来还算比较充裕的家境突然中落,读书的道路看来是行不通了,因此,17岁的顾景舟便滞学在家随祖母邵氏学做陶壶,开始了他的紫砂之路。
对女子来说,做紫砂是没有前途的行当,在那时的人们看来,依靠稳定可靠的婚姻博得人生的幸福才是值得推崇的,对此,蒋蓉大师曾回忆道:“虽然我们家几代都是做紫砂的,但到了我父亲那辈,由于社会状况不好,紫砂特别是花货已经不受欢迎了。

蒋家几辈人的努力依然没有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而且,当时潜洛村的陶艺人家,靠手艺过活的也几乎都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所以父亲认为做紫砂是没有前途的,希望我嫁个好人家、过上好生活是有道理的。但我从小是个拗脾气,的事就一门心思去做。”

不过那时的社会并没有摧毁紫砂艺人对待紫砂技艺的乐观心态,蒋蓉接着回忆说:“那时,家里很穷,经常揭不开锅。快乐的时候是村上来乌篷船的时候。因为乌篷船会带来很多食物和日用品。那天乌篷船来了,是一船乌枣。家里已经几天都没生火了,弟弟妹妹们都饿急了。父母亲没有办法,只得用几个月辛苦烧制出来的紫砂器换了这一船的乌枣。满船的乌枣给我和弟妹们带来些许快乐,我们不知吃了多少,饿扁的肚子都吃圆了。有生以来,我头一次感觉到紫砂的珍贵,隐约中也头一次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给人的喜悦。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走进父母的作坊,要求学做坯,以便能换取更多的乌枣。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紫砂之路。”

周桂珍大师的一次访谈中对来访者说:“我在1958年进厂,之前还在紫砂中学学习。当时实际是半工半读的,同时也学做紫砂壶。那时候呢,说实在话,还小,十五、六岁,也没学到什么。那个时候是大跃进嘛。不过总是知道了什么是紫砂和紫砂壶。真正学做紫砂壶是1958年开始的三年学徒生活。我们一般学满三年后,然后再立开始从艺。1963年,紫砂厂改计件制,就是不发固定工资了,你做一把壶拿多少钱,多劳多得。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对我们技术上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你做一件产品,才能拿一件的钱,当时的质量关也卡得严,扎实的基本功,应该是那个时候练下了。”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自勉与写照。

有一天,当我们看到紫砂艺人那一把把磨烂的椅子,才明白,几十年的青春年华与岁月沧桑的积累才铸就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滴水可以穿石,聚沙可以成塔,在一把把沉默寡言的紫砂壶里,凝聚着一个紫砂艺人的生命体验和智慧造化。

河南胥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紫砂文化靠的是传承”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北京保利藏品征集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陶瓷古玩>瓷塑古玩>紫砂文化靠的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4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