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四角凉亭,对待这个问题要客观一些,古人的结构设计并没有合理的结构计算与分析,对于地震的处理手段也没有现在研究的这么多,几千年累积的经验占主要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建筑是久经考验的结构存在,设计合理且施工质量高。但是更多建筑都是没有经受考验,只不过不被记载和关注。就普遍意义来讲,肯定是没有现在的建筑抗震的,历史的车轮还是滚滚向前的。
简约凉亭关于古代榫卯结构建筑的抗震使用以力卸力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质量轻,刚度小(得益于材料和节点形式)。这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质量轻就意味着惯性小,地震力就不会很大。另一个是刚度小就意味着周期长,从地震反应谱来看,处于下降段,地震力就更小了。
(2)支座形式特殊。木柱子跟柱础之间并不是完全刚接,而是可动的,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就好像踩在一个滑板上,这就是古代版的隔震支座啊,很巧妙有木有。3)节点形式特殊。古代没有什么螺栓,也没有现代混凝土的整体浇筑,中国匠人巧妙设计了隼卯的节点形式,通过构件的相互咬合,不用一颗钉子就把他们连在一起了。这种节点形式平时是没啥转角和相对位移的,但地震来了,他就可以发生相对转动甚至相对滑动。这种节点形式既可以降低结构刚度、减小地震作用(如前述),同时又可以因为相对转动和滑动而耗能,这就是古代版的阻尼器,起到消能减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