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双剪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和持续荷载共同作用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高强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性能.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和持载作用均对CFRP-高强混凝土的黏结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冻融循环使其极限荷载和极限黏结滑移显著减小,持载则降低了其黏结刚度;冻融循环和持载的共同作用使界面黏结性能退化进一步加剧,而有效黏结长度增加.此外,界面的破坏形式由树脂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破坏转变为表层混凝土的剪切破坏,说明冻融循环和持载作用引起的混凝土劣化是导致界面黏结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合理存储和使用PMI泡沫以发挥其性能,研究了PMI泡沫储存过程的潮性能以及潮后力学和耐热蠕变性能的变化,发现PMI泡沫在暴露于潮湿空气中的d具有快的潮速率,120d时潮基本达到饱和;潮后的常温压缩强度与干燥时相当,但高温压缩蠕变性能下降明显。探讨了潮后干燥对高温压缩蠕变性能的影响。================================================================================
以下为产品介绍:
混凝土回补强液混凝土强度增长液
当混凝土回强度值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使用筑致杰Z6混凝土增强剂,5天就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回值,解决因回值低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和。混凝土增强剂是一种水溶性的液态产品。其主要成分为具有反应活性的碱金属硅酸盐或改性的碱金属硅酸盐催化剂,助剂等。混凝土表面增强剂具有极低的表面张力,能快速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的副产物发生二次反应,生成大量的化硅凝胶,这些凝胶能堵塞混凝土内部毛细微孔,从而增加混凝土表面的密实性,抗压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快速地提高回强度。混凝土强度不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使用筑致杰Z6混凝土表面增强剂可快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回强度10-40%。
2.混凝土表面碳化导致的回强度偏低,包括:地面,墙面,柱子,桥梁,隧道等。3.新混凝土,水泥构件涂刷以延长使用年限。1.性密封,使用筑致杰Z6混凝土增强剂,使混凝土在其生命周期中被密封,并可延缓任何油污及其物质的渗透。
是偶然现象还是一个阶段强度均低。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保留适度的富裕强度,应考虑到工人不合理施工时对混凝土强度产生的影响。工地加水现象十分普遍。很多施工工人为降低劳动强度,利用加水随意加大塌落度,只图壹拾之快,根本不顾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此外,加水会造成混凝土表面水胶比增大会产生疏松剥皮,起粉现象,混凝土表面强度偏低。自1824年水泥诞生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经前人的不懈努力,混凝土技术已是日臻完善,各种规范标准也是应有尽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们身边的混凝土质量问题不是越来越少,反而是越来越多。比如说,强度偏低问题,裂缝问题,渗漏的问题,耐磨性差的问题等等时有发生。
1.已浇筑成型的混凝土由于养护。
配合比,外加剂等的使用,受冻等原因造成的强度偏低。2.混凝土表面碳化导致的回强度偏低,包括:地面,墙面,柱子,桥梁,隧道等。3.新混凝土,水泥构件涂刷以延长使用年限。筑致杰Z6混凝土表面增强剂是液态水溶性产品,通过充分渗透,一般能渗透3-30mm,其有效成分能迅速与混凝土中的游离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凝胶物质,从而增加了结构的致密性,使混凝土表面形成一个致密坚固实体,从而地提高了混凝土表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商品混凝土具有加快施工进度,减少环境和噪声污染的绿色施工材料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因素影响有很多,因此只有商品混凝土企业和施工企业掌握混凝土发展规律。
解决后期强度不足问题。新旧混凝土地面,墙面,立柱的涂刷,增强强度,硬度,回值一般能提高10-25%。硬化养护7天以后可提高40%。各类新混凝土构件及水泥制品表面强度不足涂刷,增加强度,硬度,延长使用年限。1.正式使用前建议对特定部位行小面积的试验,在确认使用效果和用量后在大面积使用。使用前请搅拌均匀。混凝土强度不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使用筑致杰Z6混凝土表面增强剂可快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回强度10-40%。筑致杰Z6混凝土表面增强剂是液态水溶性产品,通过充分渗透,一般能渗透3-30mm,其有效成分能迅速与混凝土中的游离钙发生化学反应。
以上为产品介绍
=============================================================================================
其 资 讯:
为开发一种结构性能稳定、耐久性和轻量化的光伏支架,以某试点建设工程为背景,制备出树脂基复合材料光伏支架。从光伏支架承受的风荷载﹑雪荷载﹑自重荷载及地震荷载入手,通过计算,对支架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构件﹑节点进行强度校核。同时,通过支架系统风洞力学性能测试及支架用复合材料4000 h多因子老化特性研究,验证了复合材料光伏支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玻璃钢/复合材料技术源自1958年的七人研究小组,同年诞生块玻璃钢制品,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在防工业的带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