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的草屋手工作坊开始进行着艰苦的创业,“晴天做砖瓦,雨天捏脊兽,丰年在家干,在陕西、山西、甘肃、山东、湖北当砖瓦匠人,手艺传遍中原大地。窑厂经历几沧桑多变自然灾害和战乱,砖瓦业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过数百次的改进,几十代人用辛勤的劳动精心的创作积累了砖瓦业界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日寇侵略十年浩劫砖瓦厂只剩残垣,对古老的窑厂进行技术改造,从原来的手工制造转化为半机械化生产,从传统的土窑更新为推板窑,产品质量得到跨越性提高。
宋代《营造法式》中就有明确规定,建筑彩画方法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菱问装、育绿装饰、丹粉刷饰和杂间装六大类,并对如何衬底、贴金、调色、衬色、淘取石色及熬炼桐油等工艺,都有具体规定和要求。色彩应用上,等级严格。建筑的色彩运用较强地表现出不同朝代的审美习惯。例如,南北朝至隋唐,宫殿、庙宇建筑多用白墙、红柱,或在柱、访、斗拱上施以各种彩绘,青瓦或琉璃剪边屋顶。宋、金的宫殿建筑,多为白石台基、红墙、红门、红柱、红窗、黄绿两色琉璃瓦屋顶。斗核、访额等用朱红或白粉衬底,绘青绿彩画、间装金色。 至明清时期,白石台基,宋红色墙柱门窗和以青绿冷色为主调的金碧交辉的仿梁彩画,黄绿色琉璃瓦屋顶的建筑,更显得流光溢彩,绚丽夺目。
元朝的宫殿大量使用的是绿色琉璃,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本里就有“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的曲词。到了明清时代,对于建筑使用的琉璃色彩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天安门城楼大殿的屋顶上覆盖的是封建时代品级高的金黄色的琉璃瓦和琉璃构件。明、清两代生产琉璃瓦,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以往,有黄色、青色、绿色、蓝色、黑色及白色等各种釉色。清代以后,琉璃瓦的色彩更多,又增加了桃红、孔雀蓝、葡萄紫等华丽的釉色。其中黄色琉璃瓦仅用于宫殿、陵寝和神圣的祠庙。
琉璃瓦的普通瓦件筒瓦、板瓦采用挤制成型,挤坯机(TCL350真空挤出机)是在搅泥机的出泥口加装一个与坯体尺寸相同的机头,待坯挤出后,用钢丝切成瓦坯,放支架上晾干、修坯、干燥后烧成。
西式琉璃瓦采用一次烧成。烧成后用窑炉为煤烧推板窑,投资较少,也可用隧道窑,氧化焰烧成。西式瓦一次烧成是将成型好的坯体干燥施釉后直接入窑烧成,烧成温度为1150℃-1200℃。瓦件不是满施釉可以倚靠摞叠或采用特殊支架的办法烧成。
安装琉璃瓦做好屋面防水,为了加强防水层与砂浆垫层的结合、防止瓦件滑坡,可在防水层的表面粘上粗砂或小石砾,不适宜小砂砾的要钉防滑条。垫层应采取必要的瓦面防滑措施,在垫层上铺设金属网与预埋的钢筋头焊在一起,顺屋面横向位置,在垫层表面放几道钢筋,与预埋的钢筋头焊在一起,铺瓦时可将部份板瓦及垌瓦用铜线捆在钢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