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古董古玩交易的舞台
拍卖形式:
线下拍卖: 传统拍卖形式,在拍卖行或酒店等场所举行,现场竞价,气氛热烈。
网络拍卖: 依托互联网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参与人数更多,操作便捷。
盗掘文物的黑市交易是另一严重问题。记者暗访时亲眼目睹盗墓者刚从墓中挖出的近百件文物,包括东汉瓦罐、宋朝盘口壶、明朝烛台等,这些国家三级保护文物被公然标价出售。盗掘行为不仅导致文物非法流失,更破坏了考古现场和历史文化信息。正如关老所叹:"这么多陪葬品,应该是古代大户人家的陵墓,真可惜,被盗墓者破坏后,现场就毁了,考古价值丧失殆尽。"这些盗掘文物往往通过地下渠道进入拍卖市场,经过"洗白"后成为"传承有序"的合法拍品。
荣古斋春拍则展示了大型拍卖会的完整运作模式。这场持续六天的拍卖会终成交额达21.3亿元,较预期翻了一倍多26。组织者采取了极为严密的安全措施,不仅布置了伪装成藏家的特卫队伍,还协调警方加强了周边警戒26。拍卖会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合理的起拍价策略吸引大量参拍者;拍卖师和适时安排的"托"烘托竞价气氛;针对不同客户灵活调整的佣金结构;以及为大藏家曾小凡开设的专场拍卖2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拍卖会故意上拍了从EAAA(可能是某文物走私集团)抢来的两件文物作为"赤裸裸的挑衅",但得益于周密安保,整个拍卖过程"风平浪静"。
诈骗案件在古玩拍卖领域层出不穷。粤华收藏品公司以"支持"、"有资质"为幌子,诱骗藏家支付高额"出口费"、"宣传费"承诺帮其出售藏品。该公司伪造与媒体的合作关系,制作虚假鉴宝节目,营造假象。当藏家支付数万至十几万元费用后,公司便人去楼空。据不完全统计,仅粤华公司一案就有30多人受骗,金额达168万元。这类骗局通常具有固定套路:建立豪华办公场地和精美官网→电话"吸粉"→""虚假鉴定高估价→诱骗支付各种费用→卷款消失。
赝品泛滥是古玩拍卖市场的顽疾。一些拍卖行明知是假仍会上拍,只要卖家支付图录费即可。调查记者吴树曾将6件潘家园购买的假古董送拍,交了1万多元图录费后,这些赝品被估出,终在"托"的哄抬下,一件"元青花"被叫价至800万元。更严重的是,通过拍卖"洗白"的赝品会获得拍卖纪录和鉴定背书,为下一次欺诈提供了"合法"外衣。伦敦苏富比曾以4045万港元拍出所谓乾隆"八彻耄念之宝"玉玺,后被质疑为仅值10万元的仿品,但拍卖行未予回应
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玩拍卖市场的多层次性:从学术性拍卖到欺诈性交易,从偶然的工作失误到故意的法律规避,这个行业既创造了惊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影响,也面临着严峻的诚信挑战和法律困境。理解这些案例的共性与差异,对于规范市场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