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笔墨,是形式和形象的关系。材料是“死”的,笔墨是“活”的。前者易言传,后者难意会。原因很简单,对于“死”的东西,只要有充分的时间,科学的分析,一般人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排除也有钻牛角不解之人。对于“活”的东西,不是时间能解剖其中之秘要。笔墨需要人用激情去感悟,用大脑去理解。当然没有大量的资料, 没有渊博的知识, 是不可能做到的. 每个人的知识与理解程度不同, 接受能力亦自然不一。
材料指的是书画家创作以外的东西. 具体分纸(绢)质, 墨色, 颜料, 印泥四部分. 表面上看, 这四点没有多大学说. 其实不然. 特别是在鉴定远古书画作品时, 材料的区分可以直接对某些膺品作出科学的论断, 无须深入. 比如一幅明代的书画, 如果发现作品的材料不到年纪, 或者是新的, 就根本不用再深入研究. 要知道, 古人是不会用后人的东西。
材料学说基本可以概括成一定义:一点假即全假. 也就是说发现材料的其中一点是假的, 就可以断定整件作品是假的! 至于书画作品残破接笔, 不能笼统概括混合其中, 应另开思路科学对待! 虽说材料一点假即全假. 但是, 材料真不一定作品真. 同时代的仿品, 老纸新作等膺品存世量. 只有在肯定材料的基础上, 鉴定才有必要深入研究.
值得补充的是, 新手对于一些用老纸,老墨,老颜料,老印泥制造的伪作, 会产生一定的疑惑. 其实这个疑惑是很天真的. 因为墨, 颜料, 印泥只有在纸质上使用之后, 经过长时间氧化, 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古气, 现成使用这些老材料, 出来的效果其实和新材料相差无几, 是很容易分辨的. 除了同时代的仿品以外, 现成的任何伪作是没有古气的. 总之, 材料是鉴定的基础, 在鉴定过程中, 应严谨对待, 不可轻视。
何为笔墨? 笔墨是作者创作之心境,笔墨是作品表达之语言. 笔墨可以反映出书画的时代气息, 个人风格. 鉴定一件作品, 要熟悉作品的时代气息, 进而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 活动场所. 然后研究作者不同年代不同的风格. 这些知识有些是掌握的, 有些是可以灵活推理. 毕竟中国书画历史悠久,名家辈出, 存世量, 任何鉴定家不可能涉足中国书画之全部。
作品的时代气息, 是证实作者生活年代, 活动场所的前提. 我们知道, 在中国书画发展史上, 同一个时代, 不同的地域, 都活跃着不同的书画流派. 所以, 当熟悉了作品的时代气息, 就可以深入分割研究不同地域的不同流派, 二者前后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鉴定的真正目的. 笔墨是鉴定书画时代气息的法宝, 也是鉴定的必经之路, 鉴定书画时代气息以笔墨入手。
书画作品的价值还是决定于画家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境界,他们的内在修为与外在境遇,与普通大众甚至其他的文化人、艺术家有无质的区别,而这就需要画家的综合素养与创造能力了。书画之外还要看他们的思想高度、文学修养等等,所以收藏还是要靠画家本人和作品本身说话,这就需要收藏者的眼光和判断力了。
所谓代表作主要是指书画家擅长项目,以及代表每个时段的和具有内容的特性。一个画家可以一辈子创作很多作品,但不是每件作品都是代表作。比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让人看后难以忘却。就他本人来讲,事隔多年,让他重新再画一张同样的画,他恐怕也画不出来了。因为它与画家当时的情感、精、气、神等各种因素都有关系,这些因素笔墨之间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又如陈逸飞的《故乡的回忆》,油画中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风光,阴柔之美, 而周庄,也因为陈逸飞的画走向世界,成为今日姑苏城脍炙人口的景点之一.尤其吸引国外友人的观光与参观.这正是他们寻找画中的东方魅力小镇。 陈逸飞油画作品的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还有像齐白石《虾》、徐悲鸿《奔马》、林风眠《鹭鸶》、张大千《敦煌人物》、方增先人物《粒粒皆辛苦》、陈丹青《西藏风情》、如果书画家的作品不是其擅长的品种,其价值即逊一筹。
题款多为作者创作后的署名和记录的创作时间(下款),以及为谁而做的被赠予人的姓名、称谓以及赠言(上款),通常作者的署名具个性特征。如清代画家吴昌硕,早期作品多署“吴俊卿”,中期多署“吴昌硕”,晚期多署“老缶”。在鉴别中国画作品的真伪时,分析款识的书法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绘画本身更重要的一环。因为实践证明,画与字的造伪,后者比前者难度要更大些。看印章要看篆刻的水准。一般来说,书画家的印章多由篆刻家(或书画家本人)所作,其篆刻的艺术性相应较高。其次,要看印章内容,多数画家在不同创作时期往往使用不同的印章,有的作者钤印位置往往也有自己的风格。其三,要看印泥质量和呈色,书画家钤印所用印泥一般质量较好。另外,距今年代越久的印章,其印泥色泽相对较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