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怒江古董鉴定,古玩鉴定

  • 图片0
  •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 图片4
  • 图片5
1/6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元代八方龙纹釉里红拔白梅瓶它为釉下铜红彩绘、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烧成难度大,氛围特殊性强,应该说元釉里红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釉里红瓷是瓷器中的一种釉下彩形式的产品,即为釉下的红色。其工艺为用氧化铜在瓷器的胎体上绘制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还原烧制而成。

釉里红的工艺办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通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差异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随着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仿品大量出现。据报刊上有些藏品介绍文章看,大多不可靠。这些仿品严格来讲无论哪一方面都和真品有别,但其中几个地方可特别注意。胎骨过于细腻;底面旋削痕不清或有人为做出窑红的情况;釉层青灰、粗糙、肮脏或干枯,没有透亮滋润感,釉里红呈色暗红或铁红,过于均匀,不见灰黑或苔绿,也无烧飞情况;有些仿品是用其他呈色剂,发色与釉里红不同;纹饰有些采用明清瓷画法,有些模仿至正型元青花画法。而目前为止可以不再定为元代釉里红的,并不见同类大型青花瓷的画法;有的题“大元某某年制”款,均属臆造。
曾经有两位藏友各有一件釉里红瓷器,分别是一个釉里红壶和一个釉里红碗,一壶一碗,非常称配,当然他们总在互相争执,认为对方的物件是赝品,自己的东西才是真的。

具体来看看两件东西,釉里红碗外壁靠近底足有莲瓣纹
釉里红的发黑发灰是正常的,在元代时期,由于烧窑的火候控制比较弱,如果不是经验老到的师傅亲自烧,很难进行控制,而铜着色剂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对温度非常敏感,达不到就会发灰甚至变成釉里黑,而如果温度太高,就会演变成褪色。

北京京博古文物鉴定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怒江古董鉴定,古玩鉴定”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怒江古董鉴定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惠州纪念收藏品>惠州古玩收藏品>怒江古董鉴定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4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