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夏季高发两大疾病,提前防控是关键
黄颡鱼属于底层鱼类,平时不发病一般很难看到它们,一旦看到的时候,除了上来水面吃料外,剩下的可能是发病了。所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要时刻留意、观察、监测它们的情况,了解它们的体质状况,提前做好相关病害预防工作。
“一点红”病:3号塘和5号塘黄颡鱼鱼苗养殖过程中,出现感染“一点红”病,诱发该病的原因是爱德华氏菌慢性感染造成的。一般在天气变化大、水质恶化等条件下,个别鱼体体质较差较易感染。
本次发病原因:池塘水中蓝藻繁殖过盛、天气多变、高温暴雨天气、水质恶化、亚盐含量过高等原因导致鱼体体质变弱,易被爱德华氏细菌感染。
发病症状: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接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小空洞,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
治疗方案:使用复合碘1L混合池塘水泼撒,对水体环境进行消毒灭菌,使用氟苯尼考粉少量加生物净水宝1斤、肝泰乐1斤加水,混合饲料投喂进行内服治疗。
治疗效果:5号塘死鱼量依旧较大,3号塘死鱼量较小。由此可见外用消毒、内用抗生素方案效果不佳
预防: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发展,因此抗生素使用效果不太理想,难以治疗,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控制黄颡鱼的养殖密度,选择适宜的养殖空间密度和水体深度。
(2)由于黄颡鱼不耐低氧环境,因此鱼塘多增氧,采用增氧设备,避免鱼缺氧浮头。
(3)定期改底调水,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底等改良底质;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防止亚盐、氨氮的超标。
(4)经常进行保健预防,定期内服维生素类混合饲料,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黄颡鱼烂皮症
在黄颡鱼塘4、6、7号塘中感染烂身病,导致每天大量死鱼。致病病原体为拟态弧菌。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水体温度急剧上升,水中有害病菌繁殖较快。
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发白、表面皮肤溃烂。病鱼摄食量减少,不吃食,同时发病时测得亚盐超标,水质恶化,同时易造成亚盐中毒,解剖见发病鱼肝脏肿大发白。
流行特点:
(1)夏季水体高温易发病,发病死亡率高。
(2)发病快,死亡量大,传染性强,难以治疗。
(3)氨氮、亚盐含量高的池塘易爆发该病。
(4)滥用药物,使用消毒杀虫药物过多,导致池塘水质恶化严重。
治疗效果:由于患“烂皮症”的黄颡鱼吃食减少,因此内服抗生素使用效果很小,同时拟态弧菌在长期大量用药过程中有一定抗药性,治疗困难。
预防:
(1)放鱼苗前,对底部清淤,采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灭菌,暴晒池底一个星期以上。
(2)选择优良苗种,防止本身携带病菌的苗种。
(3)定期调水改底,检测水质,增加溶氧。保持良好水质,防止氨氮、亚盐过高引起的中毒、水质恶化严重。
(4)使用消毒灭菌药物,控制好用药剂量,防止过度用药,频繁用药,滥用抗生素等。
(5)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有利于调控水质,减少发病几率。
鱼病知识--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3、车轮虫病
病因:该病车轮虫寄生所致。
症状: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黏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严重感染时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黏液上。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方法:车轮虫病的防治可以通过硫酸亚铁铁合剂与硫酸铜联用全池泼洒进行防治,并使用水稀释三千倍之后的中水车轮净进行全池泼洒。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黄颡鱼养殖方式
黄颡鱼人工饲养有许多方式,有单养和混养,池塘养殖和水库养殖,甚至各种形式的网箱养殖,不同规模的养殖造成了不同的生产产量和育种效益。
3.1 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并不是严格,可大可小,但水深应在1.5m 以上,池底淤泥不要过于太厚。池塘需要便利的排灌系统,确保水要充足。池塘用生石灰消毒,每亩的池塘要用75~90kg 石灰,用于清除鱼类,杀死病原菌。
3.2 单养
池塘选择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池塘水深1.5~2m 为宜,并要清淤消毒,然后每亩放尾重为2.5g 的黄颡鱼鱼类6000~20000,投复合饲料,对黄颡鱼日投喂鱼饲鱼量为鱼体重的2~4%。在夏季和秋季的炎热期间,每周加水一次,每次加水深30cm,水分透明度高达35cm,亩产量可达1000 多斤。
在两广地区,主要养殖黄颡鱼,兼养少量鱼或其他名贵的淡水鱼,如太阳鱼。可能性的在5~6 月投放水中,1~2 个月后粗度达到5~8cm,变为鱼塘水产养殖,开始饲喂,每亩养殖量密度可达到6000~20000,至来年8月份就可以出鱼。
大约养殖10 个月后,大部分都将能达到上市规格(0.2g/尾)。养殖方面的管理不复杂,重要的是要做好预防缺氧和防虫的工作。在5~6 月份,寄生虫数量就很多。要注意防虫,黄颡鱼是属于底层鱼种。养殖过程中要增大氧含量,这样幼苗的生存率就可达80~90%,产量也就可达1500~3000g/亩,高的时候可达6000g/亩。
3.3 混养
在网围、池塘等主要养殖四大家鱼的水体表面,或养殖太阳鱼,虾,螃蟹,乌龟等特殊养殖池塘里,每亩可投放尾10~20g 重的黄颡鱼物种约150~200。在不影响主要养殖产品的前提下,每亩可以产出两到四量左右的黄颡鱼品种鱼类约达50 斤。混养黄颡鱼不仅可以减少与主要鱼类争夺食物和氧气的杂鱼和虾的数量,提高主养品种鱼类的生产产量,而且还能有效的控制家养鱼的一些寄生虫病。
在浙江省的湖州,主要以水产养殖黄颡鱼为主又混养一些白鱼和主要以白鱼养殖为主混养了一些黄颡鱼这样的养殖模式,养殖带来稳定的效益,现有的养殖的规模还有不断扩张的趋势。
3.4 网箱养
在水库和供水方面能得到的一些河道区域可以进行挂网箱进行黄颡鱼的养殖。养殖密度可以更高,整个过程投放复合饲料,病害少,管理方便,减少了租金和电力方面的投入,注意控制养殖密度,防止缺氧的发生,养殖可获得效益比池塘更为显着。
通过10 个月的网箱养殖每平方米的网箱上可生产约120~150 斤鱼类(投苗时间和池塘养殖相同),幼苗成活率50%左右,3~4cm 种类的鱼存活率达到了80%以上,投放密度要根据育苗规格而定。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饲料投喂及管理
养殖黄颡鱼可选择纯动物性饲料,常见的包括小虾、小杂鱼、蚯蚓等,同时需要饲料具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可适当添加其他配合饲料。在进行日投饵料时,可根据鱼体重量,投放原材料种类等进行合理配比。在进行人工饲料配合时,可适当添加鱼粉、菜饼、豆饼、次粉、米皮糠、诱食促长添加剂等。随着鱼体的增长,饲料应适当增加,饲料成本也逐渐增加。
黄颡鱼属于杂食类鱼体,喜好肉食,此时需要高蛋白、饲料,黄颡鱼的正常健康成长。在驯化后,可对鱼苗直接喂养人工饲料,但是天然鱼种需经驯食后才能摄入正常人工饲料。常见的驯食方法为: 在池边沿边洒放鱼糜,2d 左右,待鱼种摄食前,在鱼糜中逐步添加工饵料并投放,随后转为全人工饲料、定时、定量喂养。喂投时需水温超过10℃,并随着水温范围的增加,适当调整饵料日投量,从而饲料的投放质量。
池塘水质调节与病害防治
水质管理
在养殖黄颡鱼时,要注意水质,鱼体喜好清洁水源,但是低氧耐抗力较差,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定时监测水中酸碱度,pH 在7. 0 ~ 8. 4 范围内,同时控制其可见透明度为35 ~ 45cm,水深超过1. 2m。要注意时刻观察水中的溶氧程度,必要时可启用增氧设备。
在不同季节注意控制养殖时的池水要求,通常春季时为提升水温应将水深控制为80 ~ 100cm,即水要浅,随后逐渐加深。在夏季时,要控制水深为1. 5 ~2m,提升光照强度。但此时却容易导致水温较高,引发水质变差,同时与黄颡鱼的习性相违背,因此在夏季需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20 ~ 30cm,每月3 次左右。当难以及时换水或有较差的外塘水质时,可通过向池塘内添生态制剂改善水质。当气温、天气发生变化时,需要强化对池塘的夜间巡查,对异常预兆进行观察、预警,对突发状况采取及时的应多措施。避免因温度影响导致的养殖意外。当秋季发生降温时,应当通过深水位水质的稳定性,池塘始终保持适于育苗生存的温度。
下苗之前用水质改良剂(普通),抑制有害毒素,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二、 稳定水质措施
开始投喂饲料后水体中浮游动物已被鱼苗消耗,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加快,故应用抑藻精控制浮游植物大量生长,同时用益菌生或底净爽水素强化分解、消耗藻类尸体。晚上投氧,防止倒藻和底部缺氧,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