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史关键期生物圈与沉积圈协同演化
① 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和年代地层自然界线: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对地球演化突变期的XX记录进行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以及生态地层、磁性地层和同位素地层等多学科的高分辨率综合地层研究,揭示地层记录中各种特征演化的自然节律,重建生物圈与沉积圈的协同演化和各种XX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年代地层与地球演化的节律相结合,对现行的确定GSSP方法程序提出深化和改善方案,逐步建立反映地球演化自然节律的年代地层界线。
② 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以露头层序地层学为主,对地球演化突变期各种沉积相区进行深入的层序地层研究,建立高分辨率地层序列和地层格架与海平面变化旋回,在层序地层学及其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方面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完善了层序地层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的可能联系,试图使年代地层系统反映地球和天体相互影响的自然周期。加速推广露头层序地层学在油气资源与沉积矿产勘探和区域XX制图方面的实际应用。从而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
③ 古地理和古大陆再造:以古大陆再造为,综合运用古地磁、生物古地理、沉积和古气候等资料,重视GIS和计算机自动成图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地球演化突变期沉积作用、地层格架、生物古地理、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分析,研究大地构造分区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古地理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相结合,探讨地球表层的行为及其与深部作用之间的关系。把古地理研究与盆地分析、岩浆活动、火山作用与地球的深部过程联系起来,重建地史时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揭示地球的整体演化的某些规律。
④ 古海洋学:研究南海海域的生物化石记录、沉积地球化学记录与高频气候变化,西太平洋—北印度洋表层热传输及其对华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孟加拉湾古海洋学信号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将在15万年以来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温盐传输体系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的降雨影响、350万年以来孟加拉湾水域表层水团化学性质和营养度的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等方向可能取得重要突破。
研究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在XX制图中的应用;昆仑山和大别山造山带历史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滇西与东南亚古特提斯对比及冈瓦纳大陆裂解与劳亚大陆增生。力争形成出能反映我国造山带XX学特征的造山带XX理论。
(4)东亚大地构造的定量化研究和历史分析
以东亚大地构造为主要对象,将构造变形、古生物、沉积古地理研究与地球物理(包括古地磁测试)、地球化学相结合,定量化地研究东亚地区岩石圈演化的形态学、运动学及动力学机制,初步实现东亚大地构造学的定量化研究。将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构造解析研究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对区域(强构造变形区和沉积盆地区)进行解剖性研究,力争总结出能反映我国特征的大陆板块构造新理论。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将带动我校生物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二)项目预期成果和效益
1.学科建设。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学科在地球浅部层圈作用系统、地球节律、重大XX事件与相关生物灭绝、复苏及其对现代生物圈变化研究,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和年代地层自然界线、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古地理与古大陆再造、大地构造定量研究、进化古生物学与分子古生物学、古海洋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总体达到国内水平。在地球节律、生物灭绝、复苏及其对现代生物圈变化启示研究、东亚大地构造学、古大陆再造、地层对比、理论地层学及造山带地层学研究方面部分达到国际水平。
② 环境地球化学: 研究地球表层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通过研究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在土壤-水体-大气-动植物-人体等中的化学组成和行为,揭示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干扰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环境治理、土壤综合利用、绿色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1)带动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使其成为博士点学科。学科发展方向为①自动过程分析和自动监测;②现代分析地球化学;③环境分析。
(2)带动环境科学的发展。
(二)项目预期成果及效益
1.学科建设:
(1)使我校在XX系统复杂性、岩石圈地球化学与壳幔演化动力学和应用地球化学等领域处于国内和国际地位;
(2)分析化学成为博士点,并在自动过程分析和自动监测等方面处于国内或水平;
3.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学研究47项,合计经费1663万元,其中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15项,省部级19项,横向科研项目20项。计划“十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75项,合计经费2800万元。
计划完成科研项目60项,通过省部级评审1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项,其中大奖1—2项。
力争在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建设期间发表SCI论文20~30篇。争取在环境技术、分析测试技术、软件开发等方面获得重要的专利发明,服务于社会。
4.“十五”重大科研项目或进行部分预研究的题目及方向
(1)壳幔演化动力学及岩石流变学;
(2)XX系统复杂性;
(3)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与方法。
5.“十五”科技成果转化
(1)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示踪、评价和治理条例的制定
(2)“地球化学场分析系统”、“岩矿材料显微组构数值图像分析系统”等软件;
(3)分析化学技术专利1—2项。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109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605万元,学校自筹485万元。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研项目155项,合计经费5561万元。其中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88项,省部级60项,横向科研项目7项。计划新承担项目165项,合计经费4000万元。
计划完成科研项目80项,通过省部级评审2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项,其中1项。
4. “十五”重大科研项目及研究方向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及邻区块体作用的区域成岩成矿制约。
5. 取得发明专利6项,科技成果转化4项。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147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945万元,学校自筹资金525万元
1. 阴极射线发光装置
2. X射线粉晶衍射仪
3. 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
第四、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
建设3个子项目:(1)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2)石油天然气与其他洁净能源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3)非传统矿产资源认知与发现。
含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等学科。
科学家赵鹏大院士。
(一)项目建设内容
1. 主攻的学科方向、科学技术问题及学术思想创新。
本学科“十五”期间的主要建设规划是以研究国家在矿产资源勘查中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目标,在完成、省部级重大研究计划中提炼、创新。在实验室建设中抓好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开放实验室”及与中石化集团公司共建的“油气资源勘查研究中心” 的建设, 力争建成“地球系统与矿产资源评价国家实验室”。在“九五”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特色建设,分别侧重于:矿产资源深部及隐伏矿体探测技术设备硬软件的建设;非传统矿产资源分析测试设备的建设;盆地成藏机理与定量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煤洁净化利用和污染物监测设备建设。
的认知与发现理论和方法,新兴产业(如信息、通讯、环保、健康、人居等)及高新技术发展所需新型矿产资源的认知与发现技术。
(3)煤油气XX与洁净化开发利用:
主攻的科学技术问题是:煤层气成藏机制、化石燃料洁净化利用技术。
煤层气赋存规律的新认识。形成煤油气的XX环境、控制条件和成藏机制与过程的系统分析;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煤中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及化石燃料的洁净化利用。
(4)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
主攻的科学技术问题是:盆地油气藏成藏机理与定量模拟;油藏建模与剩余油分布研究。陆相盆地非构造油气藏的预测理论与方法和盆地XX过程综合分析与大型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从整体、动态、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角度,对我国的含油气盆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成藏的规律及评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