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监测的市场机遇-北京7个区启动学生日运动量监测工作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 (董兆瑞)今天上午,《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北京市已启动学生日运动量监测工作,选定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门头沟、大兴、怀柔7个区为试点区。
李奕表示,北京市教委已组建团队,采取智能化的方式对学生每天的运动量进行数据分析,探索科学制定运动量、运动强度等评价指标,研究引导科学锻炼、锻炼、有效锻炼,避免运动伤害,避免无效运动,让科学合理的锻炼得以实现和推广。
“试点成熟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单一体质健康考核和日运动量监测相结合的测量方式,如果孩子每日运动量、心率等达到一定指标就可以积分,将积分纳入过程性评价,也就是说只要孩子每天都运动了,就能得分。”他说。
此外,北京市教委还将加紧研究制定现场考试标准和规则、过程性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体育与健康知识资源库,建设过程性考核管理平台,细化研究伤病、转学、免考等特殊情况的具体处理办法,在考试规则、赋分标准方面予以周全考虑。
学生体育训练运动负荷监测标准
运动负荷由群体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衡量。群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有实践课中所有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应不低于75%,目的是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减少教师让学生集体停顿下来进行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队形调动等的时间,摒弃“说教课“,大多数时间所有学生都在运动;个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育实践课中单个学生的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应不低于50%,目的是减少学生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每个学生的基本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运动负荷表示,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运动负荷原则上在140~160次/分。
如果学生课堂学习平均运动负荷只达到136次/分,算课堂教学吗?
答:140次/分是运动中适宜运动强度的低要求,达不到低要求肯定不能算是体育课堂教学。运动强度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平均运动负荷不能低于140次/分,这也是课标的要求。作为一个基本要求,我们不能降低要求,不然可能会重蹈覆辙。
问: 中高运动强度是指课外体育活动?
答:这是没有根据的,可以试想,在我国如果体育课堂教学都不能达到中高运动强度,指望课外体育活动达到这样的运动强度便是“奢望”,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该达到中高运动强度,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锻炼效果。
智能运动负荷监测系统终端设备的设计原则:在不影响使用者日常活动的情况下,能长时间实时测量运动负荷,因此设计上要求结构巧、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同时由于受使用环境的限制,应采用电池供电,故还要求系统耗电要低。考虑到使用人群的不确定性,操作上应简单明了,测试结果直观。系统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通过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感知人体脉搏信号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经过后级电路滤波、放大后输入单片机内部进行A/D转换。在单片机内部通过算法计算出人体实时运动负荷、平均运动负荷,并将结果通过蓝牙通信传输智能手机显示,实现人体运动过程性运动负荷实时监测。
系统通过移动设备或PC端访问,同时开发无线接口和智慧体育App平台功能包括实时运动监控体质监测制定有效运动方案,利用运动负荷监测数据跟踪,通过对学生数据的监测与分析,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运动负荷体育作业减脂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