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球(拉丁学名:Buxus sinica (Rehder & E. H. Wilson) )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略为四棱形,枝叶密生,树冠球形。单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具钝齿,表面深绿色,有光泽。黄杨球为常绿乔木,冠幅可达5~8米,叶革质,正面呈深绿色,背面为浅绿色,在严寒的冬天叶色碧绿,无落叶现象。该树叶有卵形或长椭圆形,长5~6厘米,宽4~5厘米,叶缘呈浅波状,叶柄长1厘米左右。花浅黄色,直径为0.1~1厘米,蒴果近球形,有4浅沟,直径1~2厘米,果嫩时呈浅绿色,向阳面为褐红色,种子近圆球形,11月份成熟,成熟时果皮自动开裂,橙红色追赶种皮的种子暴露出来,满树红果绿叶,远看近观,颇有情趣,景色怡人。
喜光, 亦较耐阴,适生于肥沃、疏松、湿润之地,酸性土 、中性土或微碱性土均能适应。萌生性强,较耐修剪。扦插小苗以春、秋天栽植为佳,三伏天在灌溉条件好的情况下生根率、成活率很高。黄杨产我国中部各省区,海拔1300米以下山地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有栽培。主要分布于河南、江苏、山东、四川等地,其中以河南省洛阳面积为大。
黄杨(学名:Buxus sinica (Rehder & E. H. Wilson) M. Cheng):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蒴果近球形。花期3月,果期5-6月。
黄杨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厘米。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不尖锐,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全无侧脉,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
黄杨为东亚黄杨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变异很多,且由此派生了几个不同的种,如中国西部产的毛果黄杨(B. hebecarpa),西南部产的皱叶黄杨(B. rugulosa),和黄杨均有密切关系。此外如日本产的日本黄杨(B. japonica Mull.-Arg. )——小叶黄杨日本变种(B. microphylla Sieb. et Zucc.* var. japonica Rehd. et Wils.)(此种小枝及叶均无毛)亦无非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致有局部的差异。黄杨的原亚种及尖叶黄杨(亚种)中发觉某些植株的小枝被极少量毛,甚至完全无毛,仅叶柄上面残留有短柔毛,此足证明黄杨又有向日本黄杨(B. japonica)逐渐移变的趋势。
黄杨喜肥饶松散的壤土,微酸性土或微碱性土均能适应,在石灰质泥土中亦能生长。盆栽可用熟化的田园土或腐叶土掺拌适量的砻糠灰。耐阴喜光,在一般室内外条件下均可保持生长良好。长期荫蔽环境中,叶片虽可保持翠绿,但易导致枝条徒长或变弱。喜湿润,可耐连续一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但忌长时间积水。耐旱,只要地表土壤或盆土不至完全干透,无异常表现。耐热耐寒,可经受夏日暴晒和耐摄氏零下20左右度的严寒,但夏季高温潮湿时应多通风透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轻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佳,盆栽亦可以蛭石、泥炭或土壤配合使用,耐碱性较强。分蘖性,耐修剪,易成型。秋季光照充分并进入休眠状态后,叶片可转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