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适生于低山丘陵地带,耐水湿,生长势常比同地区的马尾松或黑松为好,很少受松毛虫危害。
适生于夏雨冬旱的亚热带气候地区。对气温适应性较强,能忍耐40℃的高温和-20℃的低温。在中性以至强酸性红壤丘陵地以及表土50~60厘米以下铁结核层和沙黏土地均生长良好,而在低洼沼泽地边缘尤佳,故名,但也较耐旱,在干旱贫瘠低山丘陵能旺盛生长。抗风力强,在11~12级台风袭击下很少受害。其根系可耐海水灌溉,但针叶不能抗盐分的侵染。为喜光树种,极不耐阴。在中国北纬32度以南的平原,向阳低山均可栽培。
湿地松苍劲而bai速生,适应性强。中国已引du种驯化成功达数十年zhi,故在长江以南的园林dao和自然风景区中作为重要树种应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可作庭园树或丛植、群植,宜植于河岸池边。用于造林一般8-12年便可成材。
湿地松分布在美国东南部6个州, 北纬27°~33°50′、西经80°~90°。垂直分布从海平面至150米处。中国早是在1933年由归侨在广东台山县沙栏乡肖美村引种。1947年又从美国引入种子, 分别在江苏江浦、安徽泾县和马鞍山、湖北武昌、湖南长沙、四川重庆、广东广州、广西柳州等地区栽植, 普遍生长良好。从1974年到80年代初,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 面积已达24万公顷。
分布区气候温暖, 夏季高温潮湿, 冬秋较干旱,年平均温度为17.2~18.3℃, 冷月平均低温度为4~12℃, 偶尔出现41℃及—17.8℃的温度, 短期高温或低温对湿地松无严重影响, 年降水量1 270毫米, 70%降在250天的生长季内, 属夏雨型。湿地松分布区多属海岸平原, 土壤多为沙土, 酸性, 地下水位较高, 局部有季节性积水, 地表下45~60厘米常有排水不良的硬盘, 有铁铝积累。当土壤排水良好及上层厚度大于50厘米时, 生长良好。排水不良时, 长势差。喜光树种, 不耐庇荫, 抗风力较强, 主、侧根较发达。湿地松在中国能生于多种酸性土壤, 从华南的砖红壤、冲蚀严重的红壤粗骨土、沿海沙土到亚热带的红壤至暖温带的黄棕壤土。不同气候带种植的湿地松, 随海拔升高, 生长明显下降, 纬度越向北,下降幅度越大。一般南亚热带 (广东、广西及福建部分地区)可在600米以下,中亚热带在400~500米以下发展湿地松(四川盆地在600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