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晒干
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属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上有密生须根;茎直立,钝四棱形;茎下部叶为卵形,茎中部叶为菱形;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气微,味微苦;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花期6—9月,果期7—10月。 [6]益母草因其妇科多用,故有“益母”之名。
益母草产于中国各地,多生长于海拔高达3400米的阳处,俄罗斯、朝鲜、日本、非洲以及美洲各地有分布; 喜温暧湿润气候,喜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较肥沃的土壤为佳,需要充足水分条件; 益母草主要繁殖方式为直播种植。
据《经效产宝》记载,益母草有获血祛瘀、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瘀血服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痛肿疮疡。益母草在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之时,采摘为佳,待到秋末,它可浸泡抽丝,做麻绳之用。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于其上密生须根的主根。茎直立,通常高30-120厘米,钝四棱形,微具槽,有倒向糙伏毛,在节及棱上尤为密集,在基部有时近于无毛,多分枝,或仅于茎中部以上有能育的小支条。叶轮廓变化很大,茎下部叶轮廓为卵形,基部宽楔形,掌状3裂,裂片呈长圆状菱形至卵圆形,通常长2.5-6厘米,宽1.5-4厘米,裂片上再分裂,上面绿色,有糙伏毛,叶脉稍下陷,下面淡绿色,被疏柔毛及腺点,叶脉,叶柄纤细,长2-3厘米,由于叶基下延而在上部略具翅,腹面具槽,背面圆形,被糙伏毛;茎中部叶轮廓为菱形,较小,通常分裂成3个或偶有多个长圆状线形的裂片,基部狭楔形,叶柄长0.5-2厘米;花序上部的苞叶近于无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2-8毫米,全缘或具夕少牙齿。
轮伞花序腋生,具8-15花,轮廓为圆球形,径2-2.5厘米,多数远离而组成长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向上伸出,基部略弯曲,比萼筒短,长约5毫米,有贴生的微柔毛;花梗无。花萼管状钟形,长6-8毫米,外面有贴生微柔毛,内面于离基部1/3以上被微柔毛,5脉,显著,齿5,前2齿靠合,长约3毫米,后3齿较短,等长,长约2毫米,齿均宽三角形,先端刺尖。花冠粉红至淡紫红色,长1-1.2厘米,外面于伸出萼筒部分被柔毛,冠筒长约6毫米,等大,内面在离基部1/3处有近水平向的不明显鳞毛毛环,毛环在背面间断,其上部多少有鳞状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内凹,长圆形,长约7毫米,宽4毫米,全缘,内面无毛,边缘具纤毛,下唇略短于上唇,内面在基部疏被鳞状毛,3裂,中裂片倒心形,先端微缺,边缘薄膜质,基部收缩,侧裂片卵圆形,细小。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平行,前对较长,花丝丝状,扁平,疏被鳞状毛,花药卵圆形,二室。花柱丝状,略超出于雄蕊而与上唇片等长,无毛,先端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子房褐色,无毛。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2.5毫米,截平而略宽大,基部楔形,淡褐色,光滑。花期通常在6-9月,果期9-10月
据《经效产宝》记载,益母草有获血祛瘀、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瘀血服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痛肿疮疡。 [11]益母草入药,有效成分为益母草素(Leonurin),内服可使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并有颉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可治动脉硬化性和神经性的高血压,又能增加子宫运动的频度,为产后促进子宫收缩药,并对长期子宫出血而引起衰弱者有效,故广泛用于治妇女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出血过多、恶露不尽、产后子宫收缩不全、胎动不安、子宫脱垂及赤白带下等症。据中国国内报道近年来益母草用于肾炎水肿、尿血、便血、牙龈肿痛、乳腺炎、丹毒、痈肿疔疮均有效。嫩苗入药称童子益母草,功用同益母草,并有卜血作用。花治贫血体弱。子称茺蔚、三角胡麻、小胡麻,尚有励尿、治眼疾之效,亦可用于治肾炎水肿及子宫脱垂。白花变型功用同益母草。 [1]
益母草在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之时,采摘为佳,待到秋末,它可浸泡抽丝,做麻绳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