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莲胎生和弯茎机理,对于睡莲的繁殖和切花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海南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王健教授通过对睡莲‘蓝鸟’的胎生叶和非胎生叶、花梗弯曲过程的背腹部分别进行了形态、转录组、激素组的研究,发现胎生长点形态有明显差异,不同基因的正、负调控可能与胎生苗的形成密切相关,而生长素类激素的上调,细胞分裂素以及赤霉素下调,可能诱导胎生表达。对睡莲弯茎部分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其维管束附近有大量淀粉粒的沉降,且淀粉粒的移动方向与睡莲弯茎方向一致。瓶插过程中,光照及重力响应基因变化显著,诱导睡莲花梗生长素反应信号,促使生长素形成不对称分布,在生长素浓度梯度下,水通道蛋白及木葡聚糖内转葡糖基酶等基因,进一步响应,导致细胞膨压及张力发生变化,促进两侧组织不对称生长,从而导致睡莲茎弯曲生长。
热带睡莲花色艳丽、香气浓郁、花期长,深受人们喜爱。但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北方地区却无法自然越冬,因此限制了热带睡莲的推广应用。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徐迎春在报告中,分享了以50个热带睡莲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耐寒性系统评价,将50个热带睡莲品种分为不耐寒型、弱耐寒型、中等耐寒型和高耐寒型四类。该研发成果,为热带睡莲的引种及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抗寒育种提供了优良亲本。
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田代科在报告中,分享了1930年前、1931年—2000年和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的睡莲育种方法、品种数量,并简述了各育种阶段的特点,介绍了中国睡莲收集、育种发展历程及培育的睡莲新品种,同时对中国未来睡莲育种方向进行展望。他说:“目前我国睡莲育种方法以自然杂交和人工杂交手段为主,通过自然变异筛选而成的品种少,理化诱变育种方法还处于少量尝试阶段,尚未获得真正的品种,分子育种仅有个别案例报道。”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青秀山风景区从旅游景区向植物园转型的必然举措,是南宁植物园融入全国植物研究大家庭,搭建睡莲等水生植物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工作,也是南宁植物园弘扬黄国振教授的当代科学精神,认真落实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他希望与会者在学术研究、综合应用等方面深入交流,不断探索,为我国水生植物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