檫木(拉丁学名:Sassafras tzumu(Hemsl.) Hemsl),又名檫树(浙江、江西),南树、山檫(浙江),青檫(安徽),桐梓树、梨火哄(福建),梓木、黄楸树(湖北),刷木(广东封川),花楸树(云南镇雄、四川),鹅脚板(云南威信),半风樟(广西)。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胸径达2.5米。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阴。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根或茎、叶可入药,也用于造船、水车及家具。种子含油主要用于制造油漆;树皮及叶入药,有逐湿,散瘀之效。
雌花:退化雄蕊12,排成四轮,体态上类似雄花的能育雄蕊及退化雄蕊;子房卵珠形,长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1.2毫米,等粗,柱头盘状。
果近球形,直径达8毫米,成熟时蓝黑色而带有白蜡粉,着生于浅杯状的果托上,果梗长1.5-2厘米,上端渐增粗,无毛,与果托呈红色。花期3-4月,果期5-9月。
栽植
檫树造林一般以实生苗造林为主。但有些地方,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干旱、冰冻)利用檫树萌芽能力强的特点,采用截干造林效果也好。檫树芽苞萌动期早,在冬季无严重冻害的地区,尽可能在檫树落叶之后,采用冬季造林。
檫树喜光,速生,5年生高可达7-10米。因此应适当稀植。湖南省林科院试验林场低丘红壤上13年生的檫树人工林,每亩初植107株现保存66株,平均胸径13.9厘米,平均树高为12米,每亩立木蓄积5.98立方米。
檫树适宜混交种植,利用种间的相互关系,既能充分发挥檫树的优良特性,又能促进混交树种的生长,效果比纯林好。据湖南靖县排牙山林场,采用一行檫树与二行杉木的混交试验(每亩檫48株,杉82株),13年生,每亩立木蓄积为12.37立方米。其中:檫树平均胸径14.6厘米,树高为14米,立木蓄积为6.69立方米,杉木平均胸径12.7厘米,树高为8.7米,立木蓄积为5.68立方米。可见,檫、杉混交是可行的,在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平地或缓坡地栽植,用于"四旁"绿化,均生长良好。
整形修剪
檫树为强阳性树种,自然整枝明显,不需整形修剪。檫树嫩枝或新梢受损伤后,在气温高,阳光直射时,树皮易产生日灼。大枝折断、病菌随雨水从伤口进入树心,常致心材腐烂变质。
根系好通气,怕渍水和土层板结。主根被切断不易再恢复,但能促使侧根发达。檫树属混合花芽,早春先花后叶。幼苗不耐严寒和霜冻,苗期常因霜冻而枯梢。
地理分布
檫树花
产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常生于疏林或密林中,海拔150-1900米。
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23到32°,东经102到122°。湖南分布较多的为武陵山、雪峰山脉及湘赣两省交界的武功山、罗霄山山脉的一带。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但在主峰高的群山中,海拔高可达1500-1800米左右。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常生于疏林或密林中,海拔150-1900米。檫树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20℃,造林地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向阳山坡。适宜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凡属酸性红壤或微酸性黄壤等土类如红壤土、黄壤土、沙壤土,黑沙土及其它类型的填方土等,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均适宜栽种檫树。该种木材浅黄色,材质优良,细致,耐久,用于造船、水车及家具;根和树皮入药,功能散瘀,去湿,治扭挫伤和腰肌劳伤;果、叶和根尚含芳香油,根含油1% 以上,油主要成分为黄樟油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