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的繁殖以播种为主,优良品种用嫁接法繁殖。因其种子外被蜡质,播种前要进行去蜡处理,否则影响种子吸水、发芽。用草木灰温水浸种或用食用碱揉搓种子,再用温水清洗,可去除蜡质。春播宜在2至3月进行,条播,条距25厘米,每亩播种7公斤左右,播种后25至30天可发芽。幼苗高12至15厘米时须间苗,保留苗木株距8厘米左右,每亩留苗8000至10000株。
乌桕的雌雄花自花授粉,如果我们要提高传花授粉率,可以在乌桕开花时,将蜂群搬入林区放养,在我国的浙江、云南、贵州及四川的乌桕产区,流传着"林中蜜蜂少,果少粒也小","要想桕树果成堆,定要蜂群来回飞"的谚语。所以,我们在每一百亩的乌桕林中放入40-50箱蜜蜂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提高坐果率8%-10%,产量增加13%-17%;同时,可以获得大量的乌桕蜜,乌桕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在市场上深受欢迎。
乌桕所产的皮油和梓油,都是工业所需所紧俏物质。而乌桕在全国,只有贵州、浙江、湖北、四川、江西和安徽等省分布较多。贵州又以铜仁地区属第二,仅次于遵义地区。铜仁地区历年的平均产量:五十年代均一千零五十一万斤,六十年代均七百二十万斤,七十年代均五百一十七万斤;l 98 1年到1 985年的四年中,年均产量六百零二万斤。铜仁地区乌桕籽的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乌桕有的品系在秋季只是变黄,而有的品系则是秋季变成红色,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有研究表明红叶品系的乌桕叶片从绿变红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含量大幅下降,花色苷(主要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含量显著增加,而类胡萝卜素变化较小;而黄叶品系的乌桕在秋季变色前后,叶片花色素苷含量变化很小,和红叶品系不同的是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升高。故花色苷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大量增加是乌桕叶色变红或变黄的主要原因。
乌桕的果实大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成熟。成熟的特征:果壳脱落,露出洁白的种子。果壳脱落即为采收期。采收时应将果穗连同结果枝上部一起剪下,仅留果枝基部一段作为明年的结果母枝,既可每个结果母枝来年能发出一定数量的结果枝,又不会使结果枝生长过旺或过弱,使每个结果枝都能正常结果。
乌桕结果枝以中庸、组织充实的结果好;生长太旺易生“夏枝”,结果不多且发育不良,而生长太弱则结果少,且易落果。采收时截枝强度应根据树龄、树势、树冠部位及结果枝不同粗度,掌握弱枝强剪、幼壮树弱剪、老树强剪、树冠外围强剪、下部及内部强剪的原则进行。如是不结果的成年树,对其枝条也应适当修剪,以促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