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锥对气候要求较高,较适合在热带环境生长,不适宜在低温环境中生存。如果会将红锥种植在低温的地方,则会影响其生长速度,温度低于零下7度时,会被冻伤甚至冻死。 地理环境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因此红锥也不适宜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当海拔达到1 000 m以上时,红锥通常分布较少或生长不良,具体见表1。表1是海拔为500 m以下、树龄是8~10年的红锥林年均生长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海拔为500 m以下时,对红锥的生长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采种 采种时间可选择在大雪节气前后,选择15年以上树龄、树干笔直圆满、冠形较好、无病虫害和果实较大的母树进行采种,当壳斗呈黄色且刚开裂时就可以采收了。 选择苗地 红锥幼苗的主根系较为发达,但侧须根较少,因此种植选择苗地时要选择较为平坦的、便于为苗木排水灌溉的山地,可选择土质较为疏松、肥沃的荒地或者水田。选好苗地后进行行整耕,粉碎土块,土地的翻垦深度应大于25 cm,畦高尺寸长宽高比例应为11 m×1 m×20 cm。同时为了排灌,要将步行沟道与排水沟进行连接。整地时施足基肥,磷肥施加量为2 000 kg·hm-2,沤熟草皮泥施加量为10 000 kg·hm-2。同时可以在畦面上均匀播撒225 kg硫酸亚铁,还可以稀释喷洒5%的敌克松液体,减少苗木病害和苗地的杂草生长。
红锥速产丰产技术 林地选择 相关数据显示,红锥的生长受海拔、坡向、土壤肥力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先要红锥丰产,种植地要选择海拔低于500 m、半阴坡地带、土壤深厚、肥沃的地区,可以使用带垦、穴垦的方式进行整地。同时为了使土壤有效风化,要在造林30天进行整地。 季节选择 红锥造林操作时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合理选择造林季节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雨水至惊蛰雨后这段时间,红锥苗木还未开始长出新叶,蒸腾作用较小,是为适合的季节。造林时要做到当天起苗当天种植,对于1年苗只需修剪树叶不需要截干,若使用容器进行造林可将造林季节适当延长至4月。
造林密度 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红锥的种植资料进行分析发现,1 100~2 250株/hm2的种植量通常树冠较大,2 500~4 500株/hm2的种植量,通常树干较为饱满、通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立地情况确定初植密度。可根据立地条件从好到差分别种植2 250~3 000株/hm2、3 000~3 750株/hm2、3 750~4 750株/hm2,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树木更好地生长,增加单位面积的蓄积量。
水分管理
浇水、抗旱
苗木栽植后,应烧透水一次,如遇干旱天气,栽植一月内应另浇水 1~2 次。如造林面积大,人工浇水困难,造林苗木应采用营养袋育苗,对提高苗木抗旱能力,提高苗木成活、 保存率效果显著。红锥幼林耐荫,通过留存带间杂草,有利于红锥幼林生长,同时又能提高土壤保水功能,起到抗旱作用,或通过营造混交林或间种玉米等高秆作物提供遮荫,增强红锥幼林抗干旱能力。
抗洪排涝
红锥不耐水涝,红锥林地抗洪排涝必需予以重视。排涝措施主要是在造林坡地上缘挖截水沟,防止洪水冲刷林地,坡地下缘或台地挖排水沟排水,防止林地水土流失;坡地造林选择带状整地,增加土壤雨水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减缓地表径流流速,也能起到一定的抗涝排洪作用。
红锥速生性与优良材质兼备、心材比例大、纹理美观、坚硬耐朽、抗虫力强,质量可与世界珍贵木材柚木媲美,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家具、车辆、造船等;红锥种子可作饲料、酿酒;树皮和壳斗可提制重要的化工产品栲胶。
每年11月下旬--12月中旬,选择20年生以上健壮的红锥母株采种。种子经处理后播种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