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乔木,高达2.5-5米,树枝直立性强;小枝细弱圆柱形,嫩时被短柔毛,老时脱落,紫红色或暗褐色,具稀疏皮孔;冬芽卵形,先端急尖,无毛或仅边缘有绒毛,暗紫色。
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尖锐锯齿,嫩叶被短柔毛,下面较密,老时脱落;叶柄长2-3.5厘米;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疏生腺齿,近于无毛,早落。
本种与前列的海棠花 M. spectabilis (Ait.) Borkh. 极近似,其区别在叶片形状较狭长,基部楔形,叶边锯齿稍锐,叶柄细长,果实基部下陷。据 A. Rehder 推断,本种是由山荆子和海棠花杂交而成 ( M. baccata × M. spectabilis )。此外有些种类,果形较大,果梗细长,萼片无毛,部分宿存或脱落,另名为 M. robusta (Carr.) Rehd., 并推断为山荆子与楸子杂交而成 ( M. baccata × M. prunifolia )。
以播种繁殖的实生苗为砧木,进行枝接或芽接。进行枝接或芽接。春季树液流动发芽进行枝接,秋季(7月~9月间)可以芽接。枝接可用切接、劈接等法。接穗选取发育充实的1年生枝条,取其中段(有2个以上饱满的芽),接后上细土盖住接穗,芽接多用“T”字接法,接后10天左右,凡芽新鲜,叶柄一角即落者为接活之证明,数日后即可去除扎缚物。当苗高80厘米~100厘米时,养成骨干枝,嗣后只修剪过密枝、内向枝、重叠枝、保持圆整树冠。
于早春萌芽前或秋冬落叶后进行,挖取从根际萌生的蘖条,分切成若干单株,或将2~3条带根的萌条为一簇,进行移栽。分栽后要及时浇透,注意保墒,必要时予以遮阴,旱时浇
桩景盆栽,取材于苍老的树桩,在春季萌芽前采掘,带好宿土,护根保湿。经过1~2年的养护,待树桩初步成型后,可在清明前上盆。初栽时根部要多壅一些泥土,以后再逐步提根,配以拳石,便成具有山林野趣的海棠桩景。新上盆的桩景,要遮阴一个时期后,才可转入正常管理。为使桩景花繁果多,水肥管理应该加强。
花前要追施1次~2次磷氮混合肥后每隔半个月追施1次稀薄磷钾肥。还可在隆冬采用加温催花的方法,将盆栽海棠桩景移入温室向阳处,浇水,加施液肥,以后每天在植株枝干上适当喷水,保持室温在20℃~25℃,经过30天~40天后,即可开花供元旦或春节摆设观赏。 [3] [4]
要注意防治金龟子、卷叶虫、蚜虫、袋蛾和红蜘蛛等害虫,以及腐烂病、赤星病等。
腐烂病,又称烂皮病,是多种海棠的重要病害之一,危害树干及枝梢。一般每年4月~5月开始发病,5月~6月为盛发期,7月以后病势渐趋缓和。发病初期,树干上出现水渍状病斑,以后病部皮层腐烂,干缩下陷。后期长出许多黑色针状小突起,即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清除病树,烧掉病枝,减少病菌来源。早春喷射石硫合剂或在树干刷涂石灰剂。初发病时可在病斑上割成纵横相间约0.5厘米的刀痕,深达木质部,然后喷涂杀菌剂。
海棠花开娇艳动人,但一般的海棠花无香味,只有西府海棠既香且艳,是海棠中的上品。其花未开时,花蕾红艳,似胭脂点点,开后则渐变粉红,有如晓天明霞。
北京故宫御花园和颐和园中就植有西府海棠,每到春夏之交,迎风峭立,花姿明媚动人,楚楚有致,与玉兰、牡丹、桂花相伴,形成“玉棠富贵”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