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牡丹有着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因花大而香,牡丹又有“国色天香”“花中”的美誉,备受世人喜爱。
此后,牡丹因药用价值为人们所熟知。汉代医书《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甘肃省一东汉早期墓葬出土的医药木简中,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
隋代,牡丹的栽培范围逐渐扩大,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
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众多名家纷纷为牡丹留下诸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两枝残”等流芳百世的诗句。
到了宋代,牡丹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其中,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方法,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人间四月,倾国,唯牡丹,一颜是国色,一味是天香。古往今来,风华绝代的牡丹跨越精神与物质,穿透时光与信仰,将美的一面展现给爱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