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习性
生长于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阴。深根性,萌芽性强,生长快。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或黄壤上均能生长良好,陡坡土层浅薄处亦能生长,西坡树干易遭日灼。喜与其他树种混种,但水湿或低洼地不能生长。 极端低温度:-16℃。
栽培技术
选地
檫树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20℃,造林地一般在海拔800米发下,向阳山坡。适宜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凡属酸性红壤或微酸性黄壤等土类如红壤土、黄壤土、沙壤土,黑沙土及其它类型的填方土等,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均适宜栽种檫树。
整地
檫树整地采用大穴或水平撩壕等整地方式。穴大50×50×30厘米或40×40厘米的水平环山壕沟。有条件的地方先施放基肥,每穴放入0.25公斤的过磷酸钙等其它钾肥,与土壤拌匀,准备造林。
整形修剪
檫树为强阳性树种,自然整枝明显,不需整形修剪。檫树嫩枝或新梢受损伤后,在气温高,阳光直射时,树皮易产生日灼。大枝折断、病菌随雨水从伤口进入树心,常致心材腐烂变质。
根系好通气,怕渍水和土层板结。主根被切断不易再恢复,但能促使侧根发达。檫树属混合花芽,早春先花后叶。幼苗不耐严寒和霜冻,苗期常因霜冻而枯梢。
抚育管理
抚育工作应做好补植、除萌、开沟排水、扶正培土、除草松土等项工作。
檫树郁闭成林后,林木生长转入高粗生长盛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肥。据1970--1972年,湖南湘潭地区林科所,对5年生的檫树进行成林全垦抚育试验,郁闭后未垦复的第1年,树高年生长为70.5厘米,第2年就降到27厘米,第3年垦复后,上升为117.5厘米。抚育时期好安排在4-7月与9--10月两个生长高峰之前进行。抚育方式,可采用开沟渠抚压青施肥或种植冬季绿肥等措施,为檫树后期速生创造条件。
在密度较大的5--6年生的林分,郁闭度达0.7以上,自然整枝明显,本着留优去劣、留稀去密、分布均匀的原则,可分一至二次间伐,后每亩保留40--50株。10年以上的人工林,应根据经营目的,林分生长状况,及立地条件等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密度,但切忌打枝。
檫木种子怎么采收储藏?
檫木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萌芽更新。采种母树树龄10-20年,种子产量高,质量好。檫树自然类型较多,种子成熟期不一。大暑籽在7月上旬成熟,立秋籽在8月上旬成熟。檫果果皮蓝黑色并带有白色蜡质时,即表示种子成熟。一般成熟后7-10d,种子就完全脱落,因此,采种要及时,可分批采收。
果实采回后,应立即冷水浸渍,搓去果皮,用水冲净,再将种子表面油脂,用草木灰溶液浸渍,清水洗净阴干,然后在通风阴凉的室内储藏。
檫木(学名:Sassafras tzumu),为樟科檫木属植物,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包括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苏、四川、云南与浙江等地。本种生长速度快,木质坚韧,为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树干端直;椭圆形或卵形叶子互生,全缘或一边分裂,或上部三裂、下部有白粉,羽状脉,基部一对侧脉发达;早春开花,其后再长叶子,花两性,总状花序生于叶腋;蓝黑色椭圆形核果秋季成熟,有白粉,果柄上部肥大成红色棒状。
檫木属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胸径达2.5米;树皮平滑,顶芽大,椭圆形,芽鳞近圆形,叶片互生,聚集于枝顶,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裂片先端略钝,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叶柄纤细,花序顶生,先叶开放,多花,与序轴密被棕褐色柔毛,苞片线形至丝状,位于花序下部者长。花黄色,雌雄异株;花梗纤细,花被筒极短,花被裂片披针形,花丝扁平,被柔毛,果近球形,果托呈红色。3-4月开花,5-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常生于疏林或密林中,海拔150-1900米。檫树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20℃,造林地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向阳山坡。适宜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凡属酸性红壤或微酸性黄壤等土类如红壤土、黄壤土、沙壤土,黑沙土及其它类型的填方土等,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均适宜栽种檫树。
种子湿藏法
将纯净的种子存放在湿润而又低温、通气的环境条件下贮藏的方法。凡是安全含水量高或具有深休眠的种子都适宜湿藏法。例如银杏、紫杉、栗属、榛属、山核桃属、油桐、油茶、油棕、七叶树等。一般用湿沙、泥炭等透气又保湿的材料与种子混匀后进行坑藏、窖藏或室内贮藏。要求保持湿润、低温、通气,防止霉变、发热及控制发芽。栎类及红松等种子还可在流水中贮藏。湿藏法还有解除某些种子的深休眠,于播种时促进发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