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牡丹因药用价值为人们所熟知。汉代医书《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甘肃省一东汉早期墓葬出土的医药木简中,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
牡丹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发展高峰,盛行于长安和洛阳等地。唐玄宗令花师宋单父在骊山下大片栽植牡丹,经宋单父的精心培育,牡丹出现多种变异,色样各不同。
到了宋代,牡丹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其中,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方法,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当时,洛阳是牡丹的栽培中心,洛阳人不但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据记载,洛阳的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上名贵非凡,“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和“牡丹之后”。
明清之际,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亳州、山东曹州、广西思恩等地,形成了众多的栽培类群,并正式冠之以“国花”之名。
后是花姿,牡丹风姿绰约。牡丹花千娇百态,有的直上,有的侧开,有的下垂,有的花朵藏在叶丛中,形成“叶里藏花”的现象。牡丹花瓣不同的质感也是一绝,或平直舒展,或层叠高起,或褶皱多变,或卷曲结绣,千花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