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
无患子在中国,自古即为人所熟悉并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洗涤上,因此相关记载繁多。由于幅员辽阔且资讯流通不便,对无患子之称谓也就非常多。《本草纲目》称为木患子,四川称油患子,海南岛称苦患树,台湾又名黄目子,亦被称为菩提子、洗手果、肥皂果、假龙眼、鬼见愁等。
相传以无患树的木材制成的法器可以驱魔杀鬼,因此名为“无患”,寓有幸福无忧、无灾难之意。无患子学名“Sapindus”是“Soap”与“Indicus”的缩写,意思是“印度的肥皂”因为它那厚肉质状的果皮含有丰富的皂素。有很强的乳化清洁作用,只要用水搓揉便会产生泡沫,可直接用于洗涤。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使用无患子佛珠作为念珠。
无患子不仅有名,还非常实用,可以说全身到处都是宝。无患子可以结果,果肉去掉就是黑色可以串佛珠的种子,种仁含油40%以上,是生物柴油的原料。种壳则极其坚硬,是制作活性炭的良好原料。无患子果,一串串的,很像桂圆,只是没了灰色的果皮,代之以金黄透明假果皮,含10~20%的天然皂苷,是提取天然皂素(表面活性剂)的原料,鲜果可当成肥皂使用,也被称为肥皂果、洗手果。当然,榨完油的果仁渣饼富含蛋白,也是良好的饲料原料。
相传以无患树的木材制成的木棒可以驱魔杀鬼,因此名为无患。而拉丁学名Sapindus是soap indicus的缩写,意思是“印度的肥皂”,因为它那厚肉质状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会产生泡沫,可用于清洗,是古代的主要清洁剂之一。约有13种,分布于亚洲、美洲和大洋洲。中国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在我国则主要于浙江金华、兰溪等地区有大量栽培,其他地区不多。核果球形,径约15~20毫米,熟时黄色或棕黄色。种子球形,黑色,径约12~15毫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