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菌鱼是烂鳃主要的传染源,还有曾经被得过烂鳃病的鱼污染过的底泥和水源也是导致烂鳃发生的源头,水中病原越多、水质越差、底质越差、鱼密度越大,此病就越容易暴发与流行。
烂鳃病原体:一般认为烂鳃病是由气单胞菌、柱状曲桡杆菌、粘液球菌、车轮虫、指环虫、粘饱子虫等引起的。
烂鳃病症状:病鱼鱼体和鱼头发黑,鳃盖内表面充血,中间部分常成糜烂状或者有一圆型通明的小窗,鳃丝肿胀或者充血发黑,黏液增多,末端残缺等症状。
病因:
细菌性烂鳃:因细菌感染而引起鳃丝糜烂的疾病,发病初期鳃丝前端充血,有肿胀,有鳃丝鲜红与乌黑界限;随后鳃丝出现坏死、腐烂,有贫血与失血症状,有淤泥和开天窗,应根据病情轻重来对症下药(根据水质与鱼大小、体质,还有当时季节天气的情况来考虑该下什么药)。
鳃霉性烂鳃:因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通过显微镜可以发现鳃丝内有黑色丝状,严重时鳃丝内有枯树状物质。该疾病会影响鱼鳃丝的正常功能,当水质恶化、天气突变引起水中氧气降低时,鱼易浮头。
寄生虫烂鳃:从鳃上观察是什么类型寄生虫引起鳃部损伤和损伤的程度,蚤等可以通过眼睛判断,但是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要用显微镜确诊,再根据轻重来对症下药,杀虫后需对水体杀菌,预防受过伤的鱼被细菌感染再次受伤,过后注重水质调节,鱼体内服调理。
营养性烂鳃:正常鱼的鳃丝是鲜红色,营养性烂鳃会使鳃丝肿胀并且发黑,有人会说水环境恶化与药物的刺激也会使鳃丝肿胀和发黑,所以需要正确判断与诊断(以鱼体内部来确诊),这样可选用抗应激药物与内服中草药、营养方面的药来增强鱼的体质。
药物性烂鳃:养殖户滥用杀虫药与杀菌药、水质不好等原因,导致鱼鳃丝被腐烂,大多数鳃丝水肿呈白色、有缺损并且有细菌性感染。这个时候不能用刺激性药物,否则会加重病情,该病通常用温和性药物来配合水质调节,改变水质环境与营养,且还要加以内服药物来与增强营养。
环境性烂鳃:水环境性烂鳃往往是水质分层与水质有机质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使水体呈黄浊色,因天气突变导致水体缺氧而引起的中毒性烂鳃。一般症状是,鱼在天气变化当天有浮头现状;第二天吃食减退、没激情;第三天出现靠边,烂鳃,死鱼的现象。
预防:在鱼病流行季节坚持每15天调1次水,控制水的稳定性。在鱼病流行季节,草鱼运输与分塘时,做好四消工作,防止鱼病发生;特别是150克和150克以下的小草鱼特别容易得烂鳃病,往往是水质与塘泥的原因引起草鱼鳃丝功能减退,且这种水环境特别容易发生由指环虫、车轮虫、还有细菌等引起的烂鳃;调水改底是根本,发现吃料情况异常时(比如炸群,发现草鱼打转、一群一群、沉底吃料,就得引起高度注意,抓鱼诊断,采取用药措施预防。
治疗:要分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烂鳃。如果是细菌性烂鳃,可以全池泼洒红煞星,即每瓶用2-3亩/每米水深,连续2-3天。同时投喂恩诺沙星可溶性粉/氟苯尼考粉+肝胆康泰+三黄散,连用5-7天
草鱼肠炎病俗称“烂肠瘟”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在草鱼的全部养殖进程中肠道内都存在此类病菌。但在健康的鱼体中,该菌种没有占优势,不会引发疾病。草鱼肠炎病的症状对养殖草鱼体检测、镜检,并没有发现鳃、体表有寄生虫寄生的现象。直肠无异常症状,轻压挤腹部有黄水液体流出或有“胶状粪便”,有时发现成形的粪便间连有很长的、透明的“胶体”,形成“肠套”;解剖察看,肝脏正常、肛门发红;剪开肠道发现肠壁苍白、变薄(甚至透明),肠道的内黏膜脱落严重。直接死亡或生长速度迟缓、不生长。
草鱼肠炎病防治措施主要有:,外用红煞星,进行养殖水体消毒。第二,在外用消毒剂的同时内服杀菌消炎药品(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延续使用5—7天。第三,外用消毒剂2—3次后后倾泻一次EM菌或枯草芽孢菌等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环境;内服药物停用后,使用乳酸菌或者芽孢菌等微生物制剂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增长肠道消化有益微生物总量,修复肠道内黏膜,调节肠道机体环境,连用5—7天。第四,在养殖管理进程中,延续维持良好的养殖池塘的底质和水体环境;每隔15天左右,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或者芽孢菌等微生物制剂,维持肠道有益微生物含量,延续使用3天。第五,科学地投喂,投喂配合饲料做到“四定”和“四看”。第六,做水体预防消毒工作,每半月消毒一次。
肠炎病:该病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当水质环境变化、投喂变质饲料或不正常投饲时易引起此病。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内无食物,有淡黄色粘液,内壁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