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叉尾鮰套肠病用什么药效果好?专病就选套肠克星见效快

  • 图片0
  •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1/4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流行特点】套肠病在自然情况下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其鱼苗、鱼种和成鱼均可感染。其他鮰科鱼类也可以感染,但在相同条件下的有鳞鱼类未见感染(如鲤、鲫、草、鲢、鳙、和鲈鱼等)。
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以3-9月份,水温在18-22℃时,为斑点叉尾鮰套肠发病期,3-5月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的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病程一般在2-5天左右,并随水温的升高病程缩短,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
【病原菌特点】目前初步认为该病为嗜麦芽寡养单胞杆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疾病,该菌属于需氧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这种菌在各种水体中均可以存活,尤其是在大型水库的底层水中多见。一旦鱼在运输途中有机械损伤,鱼极易感染病。同时此病还和鱼的抗病力相关,有肝胆综合征的鱼更易感染。此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在
以下几种情况下极易感染:
1.每年3-5月运输的旺季,此时温度尚低,鱼苗体质差,在运输途中密度过大,极易发生套肠病。
2.有肝胆综合征和肠炎的斑点叉尾,因肠道消化不足,肠道痉挛而致使肠道阻塞,发生肠套叠。
3.水温在18~22℃为鮰鱼套肠病发病高峰期,此时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大量滋生,特别是隔温层上下的水体交换频繁,底泥中有害物质上浮,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主要症状】(1)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游,食欲减退或丧失。
(2)部分病鱼垂死时出现头向上、尾向下、垂直悬挂于水中的特殊姿势,后病鱼沉入水底死亡。
(3)发病后期,病鱼腹部膨大,体表出现大小不等、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褪色斑(用手摸上去不光滑,形似打印病),后期严重会在褪色斑的基础上发展成溃烂。
(4)病死鱼、病鱼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有的表现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有的鱼甚至出现脱肛现象,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
(5)解剖,腹腔内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胃肠道内没有食物,胃底部和幽门部粘膜充血、出血;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有大量含血的粘液,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常于后肠出现1-2个肠套叠,套叠的长度为0.5-2.5厘米;部分病鱼可见前肠回缩进入胃内的现象;部分病鱼可见出血斑,质地变脆,胆囊扩张,胆汁充盈;部分病鱼出现肝肿大,颜色变淡发白或呈土黄色,或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或鳔和脂肪充血。

【防治方法】1.套肠克星,每五百公斤鱼用本品100g,预防用量减半,一日两次,连用3-5天。
2.用底改王进行改底,降解有害物质,做好水质管理工作;
3.用暴发速停定期外用消毒,减少水体病原体,控制继发性感染;
4.引起套肠症的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预防该病发生需加强水质调节,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EM菌母液/调水宝,减少池底病原菌繁殖。
5.不投喂霉变饲料;
套肠克星------无鳞鱼(黄颡鱼、鲶鱼等)套肠病
【主要成分】进口包被氟苯尼考。
【性 状】本品为类白色粉末、味微苦。
【功能主治】抗菌消炎、抑制病毒。用于由嗜麦芽寡养单细胞引起的斑点叉尾鮰套肠病、鲶鱼套肠病、细菌性肠炎、烂鳃、赤皮、出血等细菌性疾病。
【用法用量】治疗用量:鱼类每500公斤体重用本品100g,预防用量减半,一日两次,连用3-5天。
【不良反应】未见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1.投喂时可适当添加粘合剂,病情严重时酌情加量使用。2.投饵均匀投食。3.包装物用后集中销毁
【规 格】10%
【包 装】200g/袋x50袋/桶
【产品特点】靶向定位追踪技术、直达病灶、药效更加直接持久。药效比普通药物提高五倍。
【电话/】
用药指导:每袋拌料50kg,一日2次,连用3-5天

郑州瑞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叉尾鮰套肠病用什么药效果好?专病就选套肠克星见效快”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叉尾鮰套肠病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水产渔药/水>内服抗病类>叉尾鮰套肠病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5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