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大舌病现状
近几年鸭长舌病(鸭大舌头病)是一种流行疑难杂症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尤其是夏季,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严重。该病从鸭子一周开始出现软腿症状,然后会发现生长迟缓,偶尔有鸭子断腿,20天后舌头长出。近段时间,江苏的徐州丰县、沛县以及铜山等地,相继出现大舌头病的情况,并且蔓延到浙江,山东的菏泽,聊城等地,通过对各个地方大舌病严重的地方考察发现,初期主要是伤害脾脏,造成消化不良,导致鸭羽毛混乱,继而出现翅膀或腿易折断,后由于口腔主要是舌头生疮而致使鸭舌头伸出口腔外,影响进食。
一、发病原因及特点:
1、病鸭主要发生在两个日龄段,一是发生于3---13日龄,症见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或翻滚,严重的可出现跛行,瘫痪,拉稀,爪(蹼)干燥,有的因腹泻痉挛倒地不起,有一定的死亡率。二是21-28日龄,初见运动障碍,走走停停,后见蹲坐式瘫痪或侧卧,死亡率较低。
2、病鸭表现为嘴(上下喙)短,鸭舌弯曲外翻(舌头露出来耷拉着),僵硬而不灵活,鸭嘴发生器质性病变后很难恢复,严重者影响采食,导致病鸭偏瘦,精神不振;有的病鸭伴随单腿跛行,站立不稳甚至倒地不起,眼圈周围羽毛湿润,流泪,粪便稀薄,大群中有咳嗽,呼噜现象(死亡鸭手捏鼻腔有黏液冒出),死亡率较低。患鸭腿短,明显个体偏小,屠宰时脱毛容易断腿断翅,鸭群大小不均匀,部分患鸭有腹泻现象。
二、发病原因及特点:
病因:
经过团队综合调研和实验室检测发现,本病是以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脚软、骨脆、嘴短、舌长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为单链,能在胚胎中繁殖,对蛋白酶、酸和热等灭活因子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紫外线照射敏感。病鸭通过排泄物,特别是粪便排出大量病毒而形成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本病主要侵害消化系统,破坏肠黏膜和肠道菌群,使饲料内营养不能正常吸收,引起体内钙、锰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缺乏,进而影响骨组织发育,出现肉鸭嘴短舌长,站立不稳,不长个,腿和翅膀的长骨易断等症状。
特点:
(1)发病早,5日龄雏鸭即有临床症状
(2)发病比例大,疾病严重地区的发病率可达30%以上。
(3)鸭群大小不一,病鸭体重比正常情况减轻20-30%。
(4)嘴短舌长,舌麻痹而不灵活。
(5)腿翅长骨易断,特别是在屠宰过程中腿骨、翅骨折断会出现残次品
预防治疗方法:
从传染病的三个流行环节来做好防控工作。
1、消毒:
• 整场实行全进全出。出栏后清粪、冲洗 棚舍晾干 用2%的热火碱泼洒过道、网架等,浸泡1小时后冲洗干净 晾干棚舍 进鸭周用0.5%的福尔马林消毒泼洒消毒 通风干燥进鸭前两天用0.2 %次氯2酸钠或0.5%的福2尔马林消毒再次泼洒消毒 并有效通风换气。
• 将水桶、水线、饮水器、料盘、料线用次二氯5异氢1尿酸钠等浸泡消毒。
• 厂区内外道路、空地用火碱、次1氯酸2钠等消毒,
每周消毒二到三次。
• 粪污做好防渗漏处理,并堆积发酵。
消毒注意:清扫、清洁,避免饲料、粪便等有机物对消毒效果的影响;消毒时保持舍内温度达到20 ℃以上。
2、保护易感鸭群
在疾病流行区域、有既往发病史的厂区:
• 在3日龄之前开始预防细小病毒,7天开始效果。
• 进出厂区的外来人员、车辆做好登记、消毒等。
3、控制传染源
• 及时淘汰病鸭
• 病死鸭做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4、其他防控措施
•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温差和养殖密度;
• 药物防控:
济南普罗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鸭大舌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料进行可疑病原分离,确定病因,并积极探索有效防治方案,经大量的临床案例验证,率先推出针对鸭子大舌病的预防治疗方案:多维+健胃肠病康(白头翁散)肉禽
功效功能:1、清热、凉血止痢、保肝护肾、、减少发病率、清除氧自由基、防治多种疫病和球虫病的发生。
2、用于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料肉比,使饲料吸收完全,使用5-7天后,粪便中未见不被吸收的饲料颗粒。
3、本品利用禽类体内恒温发酵技术,分解体内毒素,发酵物随粪便排出体外,杀灭空气中易传播的病毒和细菌,净化室内空气,改善养殖环境,蚊子、苍蝇、蛆虫等明显减少,降低家禽易患的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4、诱导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提高细胞对抗源的刺激反应,提升力,配合使用,可使抗体效价迅速提升。
5、本品含有造血因子和甲基转移因子。天然植物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防止饲料中无机铁氧化成三价铁而失效,刺激骨髓造血,促进血红蛋白合成的VB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等辅佐因子,有利于肉禽的健康生长。
使用方法:预防保健,长期添加,每袋20kg拌全价料1000kg,
治疗量加倍,连用5-7天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