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法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早的有记载的使用指纹法辨别人的为唐代学者贾公彦,1927年德国罗伯特·海因德尔就在其《指纹鉴定》一书中说,中国唐代的贾公彦是世界上提出用指纹识别人的个学者。实际上,中国的应用指纹的历史远在唐代之前。解放后发现的唐代许多文书、契约、遗嘱上都有指纹、指节纹或掌纹,以此作为识别个人的重要手段。此后历代,都沿用在文书上以指模、掌模为鉴的习惯。我国古代有《箕斗册》,即登记士兵指纹,以便检查。这表明当时己能对指纹按形态、结构进行正确分类,并将这种分类特征和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我国用指纹破案的记录可追溯二千多年前的秦代。在云梦出土秦简中的《封诊式·穴盗》篇记载:"内中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处"。这说明我国指纹法的应用是很早的事情了,到宋慈时代已经十分成熟,并收录在宋慈《洗冤录》中。在西方,早提出的指纹鉴定罪犯的是英国医生,亨利.福尔兹。1880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他的一封信,谈到"当血污的指印在泥土、杯子等东西上留下痕迹时,它们就能导致用科学方法来证明罪犯的身份"。英国科学家法郎西斯*盖尔顿在前人基础上指纹分类编码技术,1982年出版了他的专著指纹。其中便有三个影响重大的结论:
(1)指纹终身不变;
(2)指纹可以识别;
(3)指纹可以分类。
指纹识别的原理?
所谓指纹识别,即通过识别模块收集你的指纹信息,与之前存储在手机中的指纹信息进行对比。根据收集指纹的方式不同,指纹识别模块主要有:光学式指纹模块、电容式指纹模块、射频式指纹模块。
在指纹产品中,指纹传感器和指纹算法是两大关键因素。指纹处理的过程是采集指纹图像,然后对指纹图像进行处理,而后与指纹库指纹进行对比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它还有以下特征:
1,从出生到死亡,人的指纹模式是不变的。
2,当皮肤再生时,指纹也会再生,所以用酸烧或是动手术并不一定能改变指纹。
3,指纹在人死后是后腐烂的几个部位之一,可以识别死去几年的死者身份。
4,手掌上的纹路和指纹一样,也可以帮助破案。
5,能留下指纹的物品包括纸,油漆过的物体,未漆过的木头,植物,玻璃以及大多数金属(橡皮手套上也会有,不过,除非歹徒离开前把它仍下,否则你没法搞到它)。不可能留下指纹的物品有石头,石材和砖头。
提取指纹的方法:
鉴识人员常接触到的指纹是潜伏纹。如果指纹是留在金属、塑胶、玻璃、磁砖等非吸水性物品的表面,检验方法就比较容易。通常可以用粉末法,选择颜色对比大的粉末,撒在物品表面提取出完整的指纹。另一方法是磁粉法,以微细的铁粉颗粒,用磁铁作为刷子,来回刷扫,显现指纹。
如果指纹留在纸张、卡片、皮革、木头等吸水性物品的表面,经过化学处理才能在化验室显形。常用的化学法有:
碘熏法——即使用碘晶体加温产生蒸气,它与指纹残留物的油脂产生反应后,便会出现黄棕色的指纹,立即拍照或用化学方法固定。
宁海得林(Ninhydrin)法——将试剂喷在检体上,与身体分泌物的氨基酸产生反应后,会呈现出紫色的指纹。
硝酸银法——硝酸银溶液与潜伏指纹中的氨化钠产生反应后,在阳光下会产生黑色的指纹。
萤光试剂法——萤光氨与邻苯二醛几乎马上与指纹残留物的蛋白质或氨基酸作用,产生高萤光性指纹,此试剂可以用在彩色物品的表面。
采集证据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
1、三秒胶法,即利用氰丙烯酸酯的气体与水和氨基酸分子反应而产生指纹。
2、适用于玻璃杯,窗框以及电灯开关灯光滑表面。,用细软的绒毛刷子轻轻拂去表面的灰尘。这些灰尘本来被汗粘在指印纹路中,去掉后,把干净的透明胶带按在指纹上,拿起后按在一张卡片上,注明时间,地点即可。
3、对粗糙表面上的指纹,比如车内饰物之类的,可用氰基丙烯酸盐粘合剂放在车内加热,并把车密封,这样会产生蒸气,是指纹变成白色,并固定在原地。在用方法1取下指纹。
4、对于纸上的指纹,用喷雾剂在纸上喷射茚三酮,用熨斗加热即可。
5、对于室内找不到指纹时,关掉房内所有的灯,用激光探测装置扫射房间,可以让指纹上某些化合物发光,把指纹拍摄下来就行了。(FBI早在1980年就用此方法了)
6、从手指上提取指纹很简单,只要指尖上抹上印刷油墨,摁在纸上就行了。然而,遗留在作案现场的指纹是潜在指纹。所以,在有可能留下指纹的地方,撒上铝粉末,再用柔软的毛笔轻轻拂去,就会露出白色的指纹。指纹处有汗腺,所以经常分泌汗及脂肪酸。特别是作案时由于紧张,出汗厉害,所以手指触到的地方都沾有分泌液。在其上面撒上铝粉末,就会出现清晰的指纹。再在这种潜在指纹上盖上水胶转写纸就可提取指纹。如果是颜色难以辨别的场所,用白铝粉不行,可使用石墨或唐红。一遇紫外线,往往会吹上发荧光的特殊及碘的气体。
7、如果采取人体皮肤上的指纹,可以使用碘熏——银板转印法:经过碘处理过的指纹,在接触到银板时会显现出黑色的指纹;或可以先用三秒胶法进行处理,再用雷射或多波段光源侦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