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的鼻祖还是唐宋时期的铜红釉,特别是北宋钧窑的玫瑰红,海棠红等釉色的烧制成功,为釉里红的创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现有史料来看,釉里红瓷器应该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代,辉煌于清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在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度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当然各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的产生。特别是元代中后期,这种制瓷技术以得到了提高,从现有的实物来看,釉里红的发色还是有不错的表现。
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简称为你釉里红,釉里红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釉下,故属釉下彩。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术语叫:气氛",瓷器都是在某种气氛中烧成的,一般来说气氛就是两种,一种是氧化、一种是还原。简单来说就是炉子开着火门,闷着火,就称为还原气氛 。
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简单说它是闷着火烧成的,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立刻就会失败,温度如果一低,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高,颜色就飞了,没了。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
釉里红又分为: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釉里红涂绘。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釉里红拔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本色显现出来。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涂绘成一定的图案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