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蹦床由美国人乔治·尼桑传入美国,并从蹦床的娱乐价值和体育特点出发,对蹦床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使其更安全和易于弹跳。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蹦床公司,批量生产了改制后的蹦床。当这种新型蹦床出现以后,被美国空来作为军事训练的器材,后来很快又被空间科研机构用来训练飞行员和宇航员。医疗单位很快又将这种器械用于残疾人的治疗和康复。不久,蹦床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健身特点而收到青少年的喜爱。
标准的蹦床边框由金属制成,框架长5.05米、宽2.91米、高1.15米,网长4.26米、宽2.13米,弹簧112个。床面由尼龙或其他相近的材料制成,床面的厚度仅为6毫米。
蹦床的两边分别有一张大而厚的垫子,是为选手着地做准备的。网中有一个跳跃区,用红线标出,面积为2米×1米。比赛馆内的高度至少达到8米。蹦床纵向两边的地板上覆盖有符合标准的保护垫,横向两端使用落地垫的安全台。
借助弹力床的弹力将人体弹向空中,在空中做各种体操动作和翻筋斗的竞技运动。分男女单人、男子双人。女子双人和团体等项目,有规定和自选各十个动作,根据动作的编排、难度和完成动作的质量评分。
除分腿跳动作外,其他动作都要求两脚和双腿并拢,脚尖绷直。根据动作的要求,可以用团身、屈体或直体姿势完成。除多周旋空翻在转体阶段可以降低对身体姿势的要求外,其他在做团身和屈体动作时大腿应紧靠上体;在做团身动作时双手应抱在腿的膝关节以下的小腿部位。两臂伸直,尽可能紧靠身体。对身体姿势的低要求是:直体姿势时上半身和大腿的夹角大于135°,躯体姿势时上半身和大腿的夹角小于或等于135°,大腿和小腿的夹角大于135°;团身姿势时上半身和大腿的夹角小于或等于135°,小腿与大腿的夹角小于或等于135°。
整套动作的后一个动作结束后,运动员应直立站好且至少停止3秒钟。否则算作动作落地不稳。在个人比赛中,后一个动作结束后,允许运动员利用网的弹性再做一个垂直跳。在双人比赛中,可做可不做,但两人保持一致,否则将由同步裁判扣0.2分。如果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超过10个,则扣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