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适宜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沙壤土,有利于根系发育和嫩茎的高产。酸碱度过大且粘重的淤土均不适宜芦笋生长。
芦笋是多年生作物,一经定植,土地即无法再全面耕翻。因此,在定植前结合深耕整地,亩施有机肥3-4方,复合肥100斤。耕后耙平,搞好田间灌排工程,纹线开挖定植沟。绿芦笋行距1.2-1.6米,白芦笋行距1.8--2.0、沟宽40-50厘米,深30-40厘米。移栽前沟内亩施复合肥100斤,饼肥80斤,有机肥2-3方。均匀施入沟内并与回填土壤混合均匀。移栽时定植沟离地面10-15厘米为宜。每20-25厘米定植一株,亩栽1500-2000穴。做到边起苗边分级,栽植、浇水、覆土等作业一次完成。大壮苗每穴栽一株,弱小苗每穴栽两株,壮弱苗分开定植。定植时要定向栽植,即地下茎着生鳞芽的一端要顺沟朝同一方向,排成一条直线,便于以后培土采笋。幼苗成活新茎上出后,要分期逐步填平定植沟
芦笋定植后应狠抓以养根壮株,猛促秋发为核心的田间管理工作,才能达到早期速生丰产目的。定植后因植株矮小,应及时中耕除草。如天气干早,应适时浇水,汛期应及时排涝,严防田间积水沤根死苗。根据苗情补施苗肥20-30斤尿素促平衡生长。小苗在生长期间要肥水跟上,进入8月份以后,芦笋进入秋季旺盛生长阶段。应重施秋发肥,大力促进芦笋在8、9、10三个月迅速生长,为明年早期丰产奠定基础。一般亩施有机肥2-3方、复合肥100斤、尿素20斤。在距植株40厘米处开沟条施。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入冬后,芦笋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其植株内营养向地下根部转移,有利壮根春发高产。冬末春初的2月份,应清理地上植株,减少病害菌源。
采收白笋,一般于3月份前结合耕整施肥做好扶垄培土工作。要求土壤细碎,作成底宽60厘米、高40--60厘米、顶宽40厘米的高垄。并达到土垄内松外紧,表面光滑。采收期每天早上8点前及下午4点后两次检查垄顶,发现土表龟裂,应扒开表土,用笋刀于地下茎上部采收,采收时不可损伤地下茎。采后将垄土复原拍平,白笋采后要遮阴保管,及时分级出售。
芦笋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适应性强,品种较多。一般可选用新品种,表现为萌芽早、生长速度快、嫩茎粗细匀称、头部鳞片紧密不易散头、色泽浓绿、商品性好、产量高,植株属矮化型,抗病、抗倒伏,属绿、白笋兼用品种,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生产用种。
备足营养钵:选择肥力水平较高的疏松沙壤土作苗床,苗床宽1米、深10-15厘米。制钵前每立方营养土应施入腐熟好的鸡粪30-40斤,磷肥2斤,草木灰10斤,充分拌匀后打钵。钵体直径8厘米以上,钵高10厘米,每亩大田需备钵2500个。
根的发育与分布:
发育次序:初生根—肉质根—吸收根
分布:芦笋是深根性植物。大部分根群分布于1~2m内,长可达3m,根的侧向分布半径90~120cm,大可达1.5~1.9m,吸收能力强。
3、芦笋根系特征:芦笋茎分地下茎和地上茎,各有不同的功能。芦笋为须根系,由肉质贮藏根和须状吸收根组成。肉质贮藏根由地下根状茎节发生,多数分布在距地表30厘米的土层内,寿命长,只要不损伤生长点,每年可以不断向前延伸,一般可达2米左右,起固定植株和贮藏茎叶同化养分的作用。
芦笋的嫩茎为产品器官,嫩茎产生的数量及质量取决于鳞芽的数量及发育的状况。而鳞芽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地下茎的发育状态,鳞芽发育生长,嫩茎形成,依赖于肉质根中积累的养分。但肉质根贮藏养分的多寡取决于上年地上部枝叶生长的时间及繁茂程度。由此可见,芦笋栽培的关键在于培育繁茂的植株,创造良好的土壤及营养条件,促进根群良好的生长,积累丰富的养料,鳞芽健壮生长。
地上茎的形成:由种子萌芽或鳞芽发育产生。鳞芽萌生地上茎,在幼嫩时采收即得到产品器官芦笋,任其自然生长即成为高大的地上部植株。主茎和分枝中均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