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米粉:又称莆田米粉,白如雪,细如丝,略有米香味,干脆可贮藏。它是莆田(古代称兴化军、兴化府)的土特产,又是我国早的快餐之一,物美,名扬海内外,尤为海外侨胞所喜爱。
人们美其名为“兴化米粉”。兴化米粉是福建莆田一大特产,明代就有米粉外销。产地以莆田县黄石镇西洪和清江两村为主,下埭、西利、惠上、惠下和渠桥乡樟林、洋埕等村次之,全市其他地方亦有零星的加工制作。米粉以黄尖米制作好,制作须经过9道工序,过去用手工操作,现在多用半机械化进行制作。
河源米粉:米粉在河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前,河源人民就用自己的智慧,以大米为原料,经磨浆、脱水、臼夯、水蒸、切丝、晾晒、成形等近10道工序,制造出一种俗称“手排”的大米制品,这种“手排”因经千锤百炼,细腻晶莹,不仅可蒸、可煮、可炒、可炸,还可配以不同汤料或佐料,调制出适合各地的风味,令人百食不厌,故在城乡极为流行,且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成为当地宴请客人、馈赠亲友之上品;并慢慢地由河源人民省亲、工作等带入省城,带出了海外。
抗战时期,周恩来、叶剑英等率领南下,途经河源,村民常以“手排”慰劳来往官兵,由于“手排”已蒸熟,经开水浸泡即可食用,非常适合行军作战,曾大量收购,当做“军粮”分给战士随身携带,深受的喜爱,“河源手排”的名气由此也越来越大。
常德饮食店的米粉,有免码粉与油码粉两种。按照粗细可分为米粉、米面两类。米粉油码分汉、回两大类:汉族油码主要有肉丝、肉片、红烧、红油、三鲜、炸酱、菌油、酸辣、卤汁、酱汁、蹄花、排骨、鸡丁、鳝鱼等10多种。回族油码更为丰富,主要有牛肉丝、牛杂、羊肉片、卤蛋、羊肚片、鸡丝、鸭条、卤汁、三鲜、炖牛肉、牛排、牛筋、红烧牛肉等10多种。米粉汤好装碗后,调以各种佐料,再盖上油码,餐食时,味美可口,风味。
绵阳米粉有着1800多年历史。相传三国时,蜀主刘璋与刚入川的刘备相会于涪城(今四川绵阳)东山,刘备早就听说四川人擅长烹饪,就提出品尝当地美食。刘璋就说:“闻此山中一人家,其妇善烹饪,以大米磨浆,制成丝,辅以鸡鱼肉等自制作料,开水烫熟即食,汤鲜味美,百里名盛。”于是,刘璋命令手下将这 名主妇叫上山来做了这道奇妙的菜。还没上桌,刘备及众将就闻到一股香辣的味道。一会儿工夫就吃了个精光。吃完饭,刘备顿时来了精神,手下众将一个个也都神采奕奕。再看上下,水肥稻丰、牧笛声声。刘备禁不住抚掌感慨:“富哉,今日之乐乎,美味也!”后来,四川民间争相仿制。现在,在绵阳,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夜,在大街小巷,街道两旁米粉店都是清香扑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