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石雕佛像变得特别得雄健饱满雍容华丽,在宗教艺术世俗的文化领域当中,能够不断的去探索全新的形象,有着超凡脱俗的关怀,而且他们也正在走向人间化,或者是世俗化的发展方向,更有着写实和逼真的特色,元朝和明朝的时候石雕佛像就像艺术一样步入到生活当中,能够更好的进入到装饰工艺和民间戏曲里。
我们常常可以在宗教寺庙中看到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我国的佛教历史悠久,佛教文化自传入以来已经有成百上千年;我国的宗教文化场所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在寺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佛像雕刻艺术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常见的有石雕佛像和木雕佛像等。这些石雕佛像是石雕工匠们根据佛经里的记载,运用各种石材秉着虔诚的心意恭造出来的石雕艺术品。
石雕佛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对各种雕刻佛像艺术便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当我们走进寺庙,遁入佛门风光,不仅能听到晨钟暮鼓,还能看到各种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供奉在寺院中的石雕佛像不仅形态不一,而且规格大小也各不相同;有的石雕佛像高大挺拔,有的石雕佛像则小巧细致。
那么,佛教为什么要造像?造像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这要从佛教名词“相”与“非相”说起:“相”,佛家指事物能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所认识的特性,也就是说,能表现于外,可以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而“非相”就是诸法空性。也就是说,佛教讲究所有事物都是和合而成、既不坚固、也不究竟的,因此佛家都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石雕佛像造像是一件极其有讲究的事。表面上看似“佛本无相”,但实际上却有着严格的要求,人们可以在经书中,掌握正确的比例后,根据创作者对雕刻佛像艺术的深度理解,在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方面,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石雕佛像的艺术形式塑造得更加立体丰满、神圣慈悲。
石雕佛像的种类之二是菩萨类,菩萨也有译成大道心众生、大士、高士、觉有情等。寺庙中常见的石雕菩萨圣像包括:文殊、普贤弥勒、日光、月光、虚空藏、地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观世音等等。其中较常见的要属石雕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又被称观世音大士、观自在、白衣大士;她救苦救难于人间,为度化众生,现33化身,救12种大难,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