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叶植物经过巧妙搭配组合能给从宁静舒适的感觉。在处理这种组合时,绿色深浅程度的细微差别可作为安排植物位置的一个标准。深绿色的大戟属植物成为浅绿且发白色的蕨类植物的陪衬,同时也将颜色介于两者之间或深或浅的八仙花属植物的叶片出来。此外,叶形、叶片大小、纹落图案的差别也是安排此类组合的重要依据。
前人在论述传统园林中如何置石,及景石与植物的配置关系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然而在为广大市民提供游憩、休闲的南亚热带城市公园中,如何根据景石纹理、质地、颜色等特点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以充分发挥各造景要素在景观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则甚少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广州的公园景石与植物配置情况的调查和总结,希望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日后的植物造景研究,尤其是在景石与植物配置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除与植物相配置以外,景石往往还会与亭、桥、粉墙等园林建筑相结合,来展现古典园林的韵味。广州的公园内的太湖石多呈灰白色,因而为了彰显其淡雅之美,配置于太湖石周围的植物的颜色以绿色居多。作为孤赏石,太湖石周围多配植草本植物,如文殊兰+蜘蛛兰+肾蕨+沿阶草。而置于道路旁边的太湖石,为了打破单调,常采用乔-灌-草的配置模式,如凤凰木-散尾葵-孔雀竹芋+金叶假连翘。在公园的中国古典式小庭院内,太湖石旁多采用乔-灌-草的配植模式,如在漏窗粉墙前配置佛肚竹-细棕竹-叶兰+沿阶草。因此,太湖石与小型的竹类植物、棕竹、一叶兰、肾蕨、沿阶草等相配置,不仅能很好地展现太湖石的典雅之美,也能营造出清新、自然、优雅的环境。
英石源产于英德市区东北面25公里的英山山脉,故谓“英石”。它是经过千骤冷曝晒、箭雨风刀而成的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的石灰石,是园林四大名石之一。英石一般为青灰色,其形状瘦骨铮铮,嶙峋剔透,多皱褶棱角,清奇俏丽。英石公园中比较常见,而且多以英石假山的形式出现。在水池旁的英石假山周围所配置的植物常采用乔-灌-草的配置模式,高大浓绿的乔木形成的背景,很好地衬托了英石假山及其周围植物的葱郁和旺盛生命力,如短序鱼尾葵+青皮竹-观音竹+狗牙花-海芋+花叶良姜+绿萝,再配以小叶榕盆景;在特置的英石旁,则常采用灌(或小乔木) -草的配置模式,如观音竹-花叶良姜+龟背竹+海芋+沿阶草,佛肚竹-金脉爵床+沿阶草等。在广州公园内,英石假山周围多点缀佛肚竹、海芋等乡土植物,不仅能突显岭南特色,还可营造古典园林的典雅之美。
假山是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以土、石为主要原料,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提炼、概括、夸张,形成山系、水系。置石是以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自然山石,进行立造景或作为配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组合,而不具备完整山形的山石景物。
人造假山的行业需求量很大,在城市公园的建设当中人造假山类别、形状、特色大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城市公园景观风格人造假山的规模、位置摆放、塑造手段有所差异。比方说儿童活动区域内的人造假山,风格偏童真、实用功能明显化,有一个个的小山洞可方便孩子的追逐;这种类型的假山属于中小型的,在孩子攀爬时不会轻易出现磕碰刮伤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