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可以在宗教寺庙中看到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我国的佛教历史悠久,佛教文化自传入以来已经有成百上千年;我国的宗教文化场所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在寺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佛像雕刻艺术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常见的有石雕佛像和木雕佛像等。这些石雕佛像是石雕工匠们根据佛经里的记载,运用各种石材秉着虔诚的心意恭造出来的石雕艺术品。
那么,佛教为什么要造像?造像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这要从佛教名词“相”与“非相”说起:“相”,佛家指事物能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所认识的特性,也就是说,能表现于外,可以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而“非相”就是诸法空性。也就是说,佛教讲究所有事物都是和合而成、既不坚固、也不究竟的,因此佛家都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当然,石雕佛像造像的依据也不完全由人们任意发挥,而是有理可依的。因为石雕佛像造像的作用是为使人生向往、起虔诚心,因此,石雕佛像应该是庄严肃穆的化身。在《佛说造像量度经》中提到,石雕佛教造像的身材比例、面貌、姿态、装饰等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它所用的尺度单位是以造像的中指宽度为基本单位,即“一指”。也就是说,在实际造像中,他们不用尺寸量度,而是一边雕塑、一边用手指量度。这种方法既简易又巧妙,是一种造像的智慧。
石雕佛像造像是一件极其有讲究的事。表面上看似“佛本无相”,但实际上却有着严格的要求,人们可以在经书中,掌握正确的比例后,根据创作者对雕刻佛像艺术的深度理解,在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方面,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石雕佛像的艺术形式塑造得更加立体丰满、神圣慈悲。
人物雕塑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其中就包括石雕佛像和普通人物石雕像,佛像雕塑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形式。供奉在佛寺禅院内的石雕佛像,形态万千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石雕观音、石雕释迦牟尼佛、石雕弥勒佛还有石雕罗汉像等等。这些石雕佛像的形态和容貌都有自己的特点,石雕厂家在恭造这些石雕佛像的时候,大多是参照佛经里的描述或者是故事中的描述,再加以想象创作而成,没有一个标准的创作依据,因此,石雕佛像的外观形态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艺术形式,比如古代石雕佛像和现代的石雕佛像,在形象塑造和雕刻工艺上就有着很大的区别。
随着佛像雕塑的艺术形态的蜕变,人们更容易区分寺庙石雕佛像之间的区别,和其所代表的意义;这也会后来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直到今日,供奉在寺庙内的佛像雕塑,依然保留着盛唐时期的丰盈和慈悲的外形特征。由此可见,唐朝是寺庙石雕佛像发展历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