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对 汉族人来说是“ 舶来品”。 东汉末年,西北民族进入 中原,一种名叫“ 方凳”的高型 坐具随之流入。这种凳子尺寸不等,大的约两尺见方,小的也有一尺。虽然外貌总体看来不过就是“长方形”凳子,但样式变化却让人感到“静中有动”,比如明代方凳,有的是一色木制,有的则在凳面镶嵌大理石,还有的采用丝绳、藤条编织软芯,这是考虑到炎炎夏日坐起来清爽宜人。方凳可以与方几、方桌搭配使用,在古代众多家具中十分重要。
凳子比椅子发明的更早,大概起源于汉魏时期。凳子在民间的称谓叫杌凳,初是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民间俗称的名字中,还有“武凳”,因为习武之人坐如钟,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
凳子是一种有三条、四条腿或六条腿的坐具,这种坐具可以比桌子高,也可以比桌子矮。椅子通常有四条腿,而且还有一个靠背,有的产品还有手臂或脚踏板,椅子的高度比较适中,一般比桌子矮。椅子和凳子大的区别就是有无靠背,四脚凳子加上一个靠背就可以变成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