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佛像在造型风格上各具特色,蕴含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为鉴定提供了关键线索。
明代佛像整体风格庄严肃穆,又不失灵动飘逸。面相多丰满圆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宽阔,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柔和,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身材比例适中,较为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仿佛能随风飘动,凸显出造像的动感与韵律。菩萨像更是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 S 型,尽显温婉婀娜之态;璎珞、佩饰精密繁复,雕琢细致入微,彰显出华丽尊贵。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典型特征。台座方面,多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莲瓣圆润,底沿外卷,边缘常饰有连珠纹一周,时代特色。
清代佛像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风格更为多样,趋于世俗化与程式化。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双眼传神,面部表情丰富生动,更贴近百姓的审美情趣。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仿若随风舞动,增添了造像的生动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展现出的工艺。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时代特征显著。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隆造像的典型特点。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较粗率,与明代宝冠形成鲜明对比。
清代佛像制作工艺延续明代,并有所发展,技法更加成熟多样。铸造工艺同样,注重细节表现,佛像的面部表情、肌肉纹理等都塑造得细腻逼真,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神态与情感。雕刻工艺在继承明代写实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装饰性,花纹图案繁复华丽,增添了造像的艺术美感。鎏金工艺依然流行,不过清代中后期部分佛像鎏金层较薄,色泽略显暗淡,与明代佛像的厚重金水有所不同。此外,清代佛像还常运用镶嵌工艺,如在佛像的宝冠、璎珞、莲座等处镶嵌宝石、珊瑚、松石等,以增加其华丽程度,但真品镶嵌工艺,宝石质地优良,而赝品往往镶嵌粗糙,宝石品质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