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树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黄灰色,光滑。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45-60厘米;小叶13-镰刀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2.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偏斜,全缘,在基部两侧各有1-2粗齿,幼时被微柔毛,小叶柄很短。花小,杂性;圆锥花序生于枝顶之叶腋。翅果长3-4厘米,宽7-8毫米,红褐色,具1颗种子。产台湾;多见于北部高山森林中。大果臭椿小枝粗状,紫红色,,密布白色皮孔。叶柄基部常紫红色,稍上部具紫红点;小叶片薄革质,长9-15厘米,宽3.5-6厘米,,基部阔楔形或稍带圆形。翅果长5-7厘米,宽1.4-1.8厘米。
臭椿又名椿树、白椿,属科,为用材树种。臭椿属深根性树种,主根明显,侧根发达,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繁殖容易,病虫害少,适应性强,对微酸性、中性和石灰土壤都能适应,木材具有多种用途,是石灰岩山区的造林选锋树种。太行山石质山区的阳坡、半阳坡及村落有较大数量的自然零星分布;但人工规模育苗、成片造林较少。近两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利用臭椿在干旱石灰岩山区造林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
臭椿喜光,造林密度不宜过大。要根据林种、立地条件灵活掌握。在井陉县提出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主要造林模式”中,把臭椿树列入了坡度在25℃以上的退耕地和宜林荒山造林地类中,这类地一般立地条件较差,土壤瘠薄干旱,造林难度较大,造林目的以保持水土为主,栽植密度采用两种方式, 乔灌混交林:每公顷900~1200株臭椿、1275~900株灌木,带状混交,水平阶内栽植臭椿,鱼鳞坑内栽植灌木。 臭椿纯林每公顷1800株。 幼林抚育。主要包括松土锄草、扩穴培土、踩穴、清淤、抹芽修枝等工作。
臭椿属科,因树皮及枝叶有一种苦涩的味道而得名。臭椿树冠开张,叶大荫浓,生长快,秋季红果满树,数冠高大通直。在印度、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常作行道树,颇受赞赏而称为“天堂树”,是很好的观赏树和庭荫树。臭椿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寒、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在西北能耐-37℃的低温度,很少感染病虫害,特别是对烟尘和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抗性,是工厂绿化的骨干树种。臭椿是很重要的速生树种,一般3月上旬至4月下旬进行播种,一年生苗高可达60至100厘米,作为行道树用的大苗,一般育苗的第二年经过及时摘除侧芽,可达到定干高度,即可进行。
臭椿适应性强,萌蘖力强,是山地造林的树种,也是盐碱地的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用树种。臭椿木材轻韧,有弹性,纹理美观,易加工,耐腐蚀,可做家具、农具及建筑材料等,也是造纸材料。种子出油率可达35%,树皮、根皮、果实均可入药,有、利湿、收敛止泻之。臭椿浑身都是宝。初秋时节,包含着种子的翅果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远远望去就像一簇簇鲜艳的花朵非常漂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是很好的庭荫树及行道树,植于庭院、工矿区、荒山野林地都很合适。
臭椿一般用播种繁殖。臭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重粘土和积水区生长不良。臭椿耐微碱,pH的适宜范围为5.5~8臭椿对中性或石灰性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适宜,对抗性中等,对及二氧化硫抗性强。臭椿生长快,根系深,萌芽力强。臭椿花期5~7月,种子9~10月成熟。播种育苗容易,以春季播种为宜。臭椿在黄河流域一带有晚霜为害,春播不宜过早。种子千粒重28~32克,发芽率70%左右。播种量每亩3~5千克。通常用低床或垄作育苗。栽植造林多在春季,一般在苗木上部壮芽膨胀成球状时造林进行。在干旱多风地区也可截干造林。立地条件较好的阴坡或半阴坡也可直播造林。臭椿对病虫害抵抗能力较强。常见病有病。旋皮夜蛾、蓖麻蚕是主要的食叶害虫,为害苗木。斑衣蜡蝉是常见的刺吸害虫。臭椿沟眶象、沟眶象是常见的蛀干害虫。木材可供建筑、制人造板等。根皮、茎和种子供。臭椿是荒山造林、庭园和工矿区绿化树种。叶可饲养樗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