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梳理元代青花瓷器的认识、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真正被认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目前见到的“元青花”是没有明、清和民国仿的,要么就是真正的元青花,要么就是现代仿制品。清宫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器的传世品就是重要的佐证。掌握这一点,就使得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变得简单了不少。现代仿制的“元青花”既有高仿品也有一般仿品,但总体来说常见的是依样画葫芦,这类仿品都是对照真品实物或图片,照搬照抄,对鉴定者来说就不容易从造型和纹饰上判断其真伪,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往往能发现破绽:
普通大众对青花的认识可能是对于周杰伦的那一首歌青花瓷开始,青花瓷自唐代诞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中元青花价值高。说起元青花的价格那就不得不说,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及外销工艺品”
令人惊叹的是,这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终以2.3亿人民币拍出,创下了世界上高的拍卖纪录。这次拍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参与度非常高,引发轰动。这个价格要是按照当时的汇率,至今都没有有任何一件亚洲艺术品来打破。
元青花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所用钴料来自一种极为的苏麻离青。而这只梅瓶上也有苏麻离青烧制的瓷器特点:花呈色浓重青翠,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有锡光斑、铁锈斑痕(也就是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以及聚散光、青花晕散、青花下凹痕迹等。除此之外,元代瓷器特有外接胎痕迹、口沿内接胎痕、旋胚痕都在此瓶上可以看到。
青花绘画使用的氧化钴多数是进口料,是与古波斯贸易用瓷器、丝绸、茶叶、交换或购买的。有三种译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法:苏勃泥青、苏尼勃青、苏麻离青。进口料有高铁低锰的特点,有不规则黑褐色的斑块或锡光点片,并有凹凸感,有晕散、下沉、聚集丝、网、珠点的现象。有的流淌,还有的泛紫色。青花发色具有青翠浓艳、深浅不一的效果,有的能产生水墨画的艺术。由于是天然矿,矿脉、金属含量不一样,提炼使用效果就有区别。国产料是低铁高锰,发色灰蓝、浅淡、也有蓝黑色,重笔处有蓝褐、红褐斑,来源于江西、浙江、云南等地。部分是使用混合料,由于画师在配比上随意性较强,以及受窑温、胎质、釉色的影响,青花发色的差异也很大。由于元青花钴料已绘画使用了700年,无论是进口料还是国产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枯、下沉现象。
元时期,画家辈出,他们不仅总结吸收了先人的绘画精髓,又融合了中西文化,把高超的艺术在青花瓷上发挥得。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总体表现:粗犷豪放,洒脱随意,娴熟流畅。构图饱满、繁而不乱、一笔画、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画师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功力。古人所具备的这些艺术底蕴、内涵、是仿品很难逾越而不能及的重要依据,采用平涂为主,使用勾、点、染、留白的技法,有很强的艺术效果。画师把人物画面的行体比例、动作神态、面目表情、绘画的栩栩如生,动物、飞禽、水禽、花卉部分画的生动有活气。有些画师先在素胎上,把人物动物或花卉的划刻大至,再用浓笔勾点,有很强的立体效果。
赝品的绘画表现:赝品的绘画全部是临摹、复制真器上的各种纹饰。整体感觉拘谨、不流畅、生硬不活泼,人物不传神、动物不凶悍。有些纹饰如:蕉叶画法直白、牡丹、菊花、花瓣松散、绘画不紧凑,用笔绵软,没有真品那种刚劲有力的功底。钱纹、锦地纹等画法较乱,表现不准确,蕉石本有棱角却画成圆边。总之,仿画中缺位、篡位、交待不凊、利不从心、功不到位。
现在流通市场上三个档次的元青花都有仿品,有的几乎做得天衣无缝,凡是发表过资料照片的器物,其上的特征全可以人为地做出来,像什么“锡光”、“釉泪”、“接坯”“火石红”等等都可做,甚至往胎土里掺粗颗粒,混同旧土,以假当真。所以藏家要特别的小心,有一点儿疑问都要谨慎处之;同一件元青花两拔得出相反结论的,对这样的器物好不要碰,因为这说明此件器物是有争议的,需要工作者研究探讨,这种争论和探讨有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无论终结论如何,这样没有定论的器物只可用于研究,不宜进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