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鉴别的误区:
1、不可一“字”否决:
古代金币、银币、铜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铸造方法。很多图谱中都会告诉收藏者按图索引,如果字迹某些笔划不符合,有可能是遇到了假货。
因此一票否决太过偏颇,“即使是同一个人写同样的字,也可能每次写得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其他鉴定要素正确无误,你不能单单因为笔划认定为。”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钱币上的字迹有出入,是因为文字部分出现了磨损。一般真的钱币上的磨损是自然、均匀的,而后期仿制的钱币往往有人为磨制的痕迹,一眼便知。
2、脆声不一定是:
“有人说,古币扔在地上,如果听到的声音是脆的,那么是,是后人仿制的钱币。我倒觉得不一定。”不一定声都脆,真的不一定声都闷,听声音主要是要判断古币的老化程度,这是需要多年的经验来分辨的。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钱均都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很多古币本身含有一定的稀有金属成分,这类古币扔在地上,声音一定是清脆的。只要你能判定钱币中含有稀有金属,那么钱币应该是真的,因为仿制者不会考虑用高代价的成本制做。
3、铜锈不一定“生根”:
出土的古币,一般都包有厚厚的铜锈。因此有人提出,鉴别古币可以根据古币上的锈有没有“生根”来判断:如果锈生根,那么是老锈,一定是有年头的古币;如果锈没有生根,那么是浮锈,是后人仿制时故意弄上去的。
古币长锈是正常的,但是一切物质都是在运动的,有些古币的锈是从旁边的古币上面“染”上去的,看起来自然像浮锈,实际上也是真锈。这种锈和浮锈要区别看待。
4、半传世币如何定义:
出土的古币有锈,而传世的古币有“包浆”,其实市面传的部分古币是“半传世”的钱币,也是古人埋下去,几十年后被人挖出来,同样是古人把玩、流通。这样的钱币介于传世和出土之间。
此外,古币的制作材质不同,金币和合金币几乎看不出包浆。
目前市面上的古币真伪并存,还有大量常见古币以销售。初学者收藏和投资古钱币,应该收集物有所值的古钱。古钱币价值的高低与其存世年代并无必然联系,决定一枚古钱能否一般有以下五个要素:
一、稀有程度。即这枚古钱的存世数量是否。历史时间短、有地域性局限、发行量小的古币价值较高。如“靖康通宝”、“靖康元宝”等在位皇帝时间较短的古币,因为铸造量小,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材质。古钱中的金银材质较少,其价值自然要比一般的铜质和铁质古钱高许多,有图录显示唐代银质“开元通宝”钱,价值600多元,而铜质开元钱不过一元钱一枚。
三、外形是否精美。即古钱的外观是否漂亮,王莽金错刀的市场售价很高,一方面和朝代较短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工艺细腻,铸造的钱币非常美观。
四、是否正式流通币。非正式流通的古钱比正式流通的价值要高,如开炉钱、供养钱、春钱、宫钱、打马钱等品种。此外,母钱是翻铸大量钱币时,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母钱大孝厚度均超出常品。开炉钱指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以祈祷,因存世量而价值高。
五、品相。品相是指古钱本身的锈蚀程度及钱文、轮廓的清晰程度。有些古币虽然,但是面目不清,锈迹斑斑,收藏价值也会相应降低。
一些难以定价的钱币珍品和存世,通过拍卖,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例:“民国二十一年金本位船洋”、“民国三年寰大头签字版”及“奉天省造一两光绪元宝”等,这类银币实在太了,有的已成为绝世,一般的钱币交易市场甲根本难见其踪影,也很难淮确地为它们来定价,只有通过拍卖会的竞拍来显示其价值,从而确定其真实价格。有些钱币单枚一张或许不是很珍贵,但一旦成套或连号组成了系列也就有了很高的拍卖价值。例第二套币全套(共13张)”“中国动物系列金银纪念币三组供共9枚”、“第三套币贰元券(车床工人图案)10张连号码"等,都是拍卖场上常见的拍品。
据介绍,所谓的民国三年袁大头钱币,即是民国三年铸造的袁世凯钱币。在市面上,该银币虽然有多种版本,但其正面的图案基本类似,都是袁世凯的侧面头像,只是在细节的雕工方面略有不同,因而人们将它们统称为袁世凯钱币。
对于钱币爱好者来说,常见的古钱币就是清朝钱币了。清朝从努尔哈赤开始到宣统结束,总共有12位皇帝,发行的钱币的种类就更加繁多,其中有的钱币根本不值钱,而有的却价值 几十万上百万。
钱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铸币之一,由铲形工具钱演变而来。有银质的,多数为青铜的,后代专指铜铸币。原始的钱币与工具钱同形状,后来逐渐脱离,具有自己的特点。这种便称为钱。“钱”字由此成为的名称之一。钱的使用地区,初是在西周、东周、晋国,后来扩及燕国与秦国以及与它们接壤的国家之边界地区。钱币以釿为单位。秦始皇统一方孔半两钱,废各国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