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铸银元始于乾隆,当时曾铸带有班禅头像的纪念性银币。道光年间铸造了一些银币,主要是用来赏赐的。机器铸币始于光绪八年(1882),由吉林机器局铸造,但规模极小。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大量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充斥市场,扰乱经济,遂奏请朝廷奏请自铸银元,并于1888年,在广东银元局试铸银币成功,也正式开启了中国机制银币的历史。
张之洞所铸银币上镌有龙形,被称为“龙洋”。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称为“龙洋”。张之洞铸的“龙洋”重量为库平七钱三分,比国际通行的“库平七钱二分”多“一分”,他是想以“良币驱逐劣币”,但结果却是难逃“劣币驱逐良币”的历史规律,人们把“龙洋”都收藏起来不用,而继续使用洋钱。后不得不调整“龙洋”的重量,实行国际通行的“库平七钱二分”重量。
随后,各省纷纷仿效,但是成色、重量并不完全一致,民间并不欢迎,甚至在流通中不按枚计值,而要称重的现象。宣统元年(1909),清朝设币制调查局,第二年分布《币制则例》,正式采用银本位制,以圆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为百分之九十,定名为“大清银币”。
银元材质珍贵,艺术价值高,由贵重金属或白银合金铸造,制作精美,图案考究,文字清秀,内容丰富,银光灿烂,其貌可人,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随着 收藏投资热的不断升温,银元在钱币市场中异常火爆,银元今后可能成为收藏投资领域中的一匹“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