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以其器形多样、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装饰性强而格外被人们关注。拍卖会上,一件明清官窑瓷器,动辄即被抬至数十万、上百万元的价格;古玩城中,人们流连忘返,对这类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器物偏爱有加。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隐藏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仿品、赝品横陈,让人真伪难辨。许多收藏爱好者因不知道怎样辨伪而不敢介入,有的藏友凭感觉去买,结果屡屡买到的是赝品。那么,明清时期的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呢?下面为大家分享鉴定明清瓷器真伪的四个方法,简单实用。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我们学会,它们分别是瓷器的器型、胎釉、纹饰、款识。
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清代瓷器的纹饰较为复杂,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在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着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是有一定的惯例的,因为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层出不穷。
备受追捧:在拍卖市场上,工艺、保存完好、来源清晰且具有特艺术价值的明清瓷器往往能拍出。例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等明代瓷器,以及清雍正青花穿花龙纹长颈胆瓶、清乾隆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等清代瓷器,都曾以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成交。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
成交价: 1.6亿人民币
亮点: 珐琅彩始于康熙后期,至雍正、乾隆时期达到。此类瓷器是由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白瓷胎,再由宫廷画师绘制珐琅彩饰,是专属珍品。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画工,使得每一件珐琅彩瓷器都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