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以其器形多样、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装饰性强而格外被人们关注。拍卖会上,一件明清官窑瓷器,动辄即被抬至数十万、上百万元的价格;古玩城中,人们流连忘返,对这类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器物偏爱有加。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隐藏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仿品、赝品横陈,让人真伪难辨。许多收藏爱好者因不知道怎样辨伪而不敢介入,有的藏友凭感觉去买,结果屡屡买到的是赝品。那么,明清时期的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呢?下面为大家分享鉴定明清瓷器真伪的四个方法,简单实用。
清代无论在器型或种类方面均显着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康熙时期的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苹果尊、棒棰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到了雍正在器形的创作方面更加丰富多彩,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乾隆时期比较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等,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很少见有创新之作。观察瓷器的器型一般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明代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釉面一般都呈青灰色,官窑瓷器却较民窑瓷器更加白润肥厚,玻化程度也较高。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等,此外,还有仿哥釉,仿龙泉釉,铁红釉等,其中还有一种釉称之为杂色釉兴盛于明代嘉靖时期。
清代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青花、五彩、三彩、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品种风格别开生面;雍正的粉彩、斗彩、青花和高低温颜色釉等,粉润柔和,朴素清逸。颜色釉中霁红、霁蓝、酱色釉、黄釉等数量在当时都比较多,康熙时期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珐琅彩、粉彩也是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明清瓷器制坯前的和泥是人工,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老瓷器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物质和空气接触,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胎质有滋润的感觉;仿品瓷器的胎质一般较为干涩。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等都能作为瓷器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清代瓷器的纹饰较为复杂,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在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着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拍场内火热的竞价氛围再次证明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尤其是明清官窑瓷器,在收藏界的价值与持续不衰的热度。
明洪武 青花云龙纹盘以109.25万元拔得本专场头筹。两件封面拍品明空白期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及“千里走单骑”双典故题材大罐、明永乐 青花一束莲纹盘分别以66.7万元、60.95万元成交。另一件同样引人注目的拍品——清乾隆 青花折枝瑞果执壶,以其雅致的色彩以及寓意深远的图案纹饰,深深吸引了藏家们的目光,终以82.8万元的价格成交。